馬自達Mazda技術魂:駕馭的感動,奔馳的祕密

宮本喜一 著、李雅惠 譯

  • 出版商: 經濟新潮社
  • 出版日期: 2017-02-17
  • 定價: $380
  • 售價: 7.9$300
  • 語言: 繁體中文
  • 頁數: 304
  • ISBN: 9866031993
  • ISBN-13: 9789866031991
  • 下單後立即進貨 (約5~7天)

買這商品的人也買了...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Change or die. 不改變,就等死!
在精打細算的冷靜與築夢踏實的熱情之間,
勇於挑戰、敢於走自己的路,
從低谷到重生、從地方產業轉型為全球企業的故事!


提到馬自達(Mazda),很多人的印象是時尚的車身、獨特的設計。事實上,馬自達的前身是創業於1920年在日本廣島的「東洋軟木工業株式會社」,專門生產葡萄酒瓶軟木塞。1931年,創業者松田重次郎(Jujiro MATSUDA)開始生產三輪貨車,將事業擴展到汽車領域。

原本只是名不見經傳的地方產業,將近一個世紀之後,馬自達躍升為日本第五大車廠。

不僅如此,在2016年紐約國際車展中,Mazda MX-5(雙座敞篷跑車,日本稱為Mazda Roadster)以人車合一的設計,奪下全球年度風雲車與年度最佳汽車設計獎的雙冠王。

人生如戲,企業發展也是如此。馬自達歷經多次企業改革,以「選擇與集中」的企業DNA,秉持「不要貪心,凡事簡化」的精神,挺過金融海嘯、日本三一一大地震等危機。

相較於1937年創立的豐田汽車、1948年創業的本田汽車,馬自達比他們更早創業,但刻意讓自己不要太大。這是因為馬自達認清企業的本質,堅持走自己的路,從技術、經營到品牌,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提升技術,寧可做車主心目中的唯一(only one),而不是第一(number one)。

馬自達的策略重點並非模仿競爭者,而是貫徹「小而美、做到精」。像是當許多車廠發展油電混合車或電動車,馬自達思考的是,如何提升現有內燃機引擎的環保效能,專注於SKYACTIV全新動能科技,打出Zoom-Zoom(意即小孩第一次搭乘汽車,期待又興奮的心情)的品牌精神,提供車主回歸人車合一的駕馭感。精打細算的冷靜之外,馬自達也以賭上公司命運的熱情,開發轉子引擎、SKYACTIV全新動能科技以及敞篷跑車MX-5等。

馬自達如何以技術魂和經營道,勇於挑戰傳統、敢於做自己,以大搏小、反敗為勝、擦亮品牌,答案就在本書中。

目錄大綱

第一章 馬自達以SKYACTIV全新動能科技賭上公司未來
山內孝的覺悟,馬自達的命運
超越環保車
致勝關鍵在於提升三○%效能
金融海嘯讓所有的經營努力化為烏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公開發行增資與次級抵押貸款
扭轉馬自達命運的二○一二年二月

第二章 「你們有夢想嗎?」
想打造出世界一流車款嗎?
從絕望中重生的馬自達品牌
Zoom-Zoom的原點與金井誠太的Atenza(Mazda6)
領先十年的未來科技
引擎是駕馭樂趣的功臣
五年內實現未來的技術
以提升三○%油耗效能為目標
脫胎換骨的資金從何來?

第三章 得到福特首肯而開啟獨立開發的道路
共同描繪次世代的馬自達車款
馬自達的願景是什麼?世界一流車款又是什麼?
從福特主導時代的馬自達車款得到啟發
垂直整合,才是馬自達產品研發之道
千萬不要受到「水平整合的底特律風格」所影響
為了馬自達量身訂做的研發
大成功!七十二小時的密集拜訪
以研發的長期願景來述說夢想

第四章目標就是擊中保齡球的第一號瓶
發揮創意,跳脫福特汽車的限制
受人冷落的引擎開發者
研發核心就在高壓縮比和提升熱效率
「與人見光夫同生死、共患難」
深入研究內燃機引擎的性能
不可能的高壓縮比引擎!
控制爆震,克服自燃
預燃,是另一個障礙
以內燃機引擎正面挑戰環保車

第五章 追求夢想之際,也要精打細算
結束事業部,度過金融海嘯
唯有內燃機引擎,才是馬自達的存亡關鍵
垂直整合,是突破的關鍵
研發與生產部門沒有對立的餘裕
「基本架構」與「彈性生產」
遵循基本原則的車款研發
超越設計標準的生產線精準度
F1賽車引擎等級的品質管理
完成獨創技術SKYACTIV

第六章 打造全新馬自達品牌之路

堅持到底的逆轉攻勢
為了廣島,任何困境都要克服
廣島的馬自達
Zoom-Zoom的原點和進化
「唯有內燃機引擎,才是馬自達的王牌」
研發「討人厭」的柴油引擎
低壓縮比,是柴油引擎的研發祕訣
降低壓縮比,依然夠力
「秀逸的汽油引擎,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的柴油引擎。」

第七章 傳承:交棒給年輕世代
「賣不出去的東西,根本就是垃圾」
奔馳的馬自達柴油車
墨西哥工廠和全新的組織改造
山內孝任內的最後任務
馬自達的下一個夢想是什麼?

第八章 馬自達仍將採取攻勢嗎?
有雙座敞篷跑車Roadster(MX-5),才有Zoom-Zoom
馬自達,運用技術與智慧主動出擊的汽車集團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