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精髓:當理性遇見感性,從科學思考工業設計架構

山中俊治 著、葉韋利 譯

買這商品的人也買了...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內容介紹>

著名的工業設計師山中俊治分享近四十年的經驗,
詳述如何將抽象的概念成形,在設計中展現架構之美,
將最完美的產品交到使用者的手中。

一本書,看穿表象、深入本質。
作者談人前風光的成功,也談無法商品化的失敗。
這不只是一本談論設計的書,
而是告訴我們如何享受人生這場遊戲的人間觀察。

為什麼自動驗票閘門的IC卡(非接觸式電子票證)判讀角度要傾斜13.5度?
為什麼設計機器人之前,要先了解動物標本的骨架?
為什麼蘋果(Apple)創辦人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堅持產品外型必須是直角?

事實上,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和設計架構有關。本書作者山中俊治(Shunji YAMANAKA)是日本著名的工業設計師,以他設計手錶、桌燈、辦公椅、3C產品,到義肢、機器人、汽車的經驗,在書中提出解答。
作者以自傳式的筆觸,從他擅長的機械工學領域談起,娓娓道來近四十年設計生涯的觀察和心得。分享他在日常生活中對於自然科學、物理現象、材質特色、衡量推算的觀察,也穿插他和不同領域的頂尖人物合作的經驗,像是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劇作家小山薰堂、創業家猪子壽之、機器人專家古田貴之和石井裕等,字裡行間顯露他兼具理性和感性的特質,以及對於綜觀全局的用心。

「產品設計,是設計師送給使用者的禮物」,作者提醒設計師除了重視外型,也要在第一線的現場發揮「多看、多問」的好奇心,深入了解藏在表象之下的內在,從人際互動和觀察之中回歸「人」的本質,並且深入使用情境,進而掌握架構、關照整體,這才是設計的精髓所在。

推薦序:
◎推薦短語一
 工業設計往往在藝術和工學之間遊走,兩者也常難以取得平衡。本書作者山中俊治教授以其機械工學的背景,以及多年的現場工作經驗,透過輕鬆感性的文筆,闡述產品背後隱含的科學知識,結合感性與理性,帶領讀者一同理解設計的精髓。
——羅彩雲(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暨系所主任)

◎推薦短語二
  禪學思想家鈴木大拙曾經為了將「無心」這句禪語翻譯成英文而苦惱,一開始他譯為「No Mind」,最後定調為「Mindless」。然而,「Yes/No」如此是非分明、非黑即白的二元論,會讓人失去尋找事物其中的本意。如同本書作者山中俊治,既不喜歡一人獨處,又不喜愛群體組織的生活,因而遊走世間,與形形色色的人們往來,我常稱之為「灰道人士」。
  作者身為日本最高學府東京大學的校友和教授,他以身作則告訴我們,真正的專業,是除了顧好眼前的本業之外,更要俯瞰全局。
  他提到,設計本身不僅取決於造形與顏色,還要運用整合自然科學、日常物理、素材開發和安全耐用等重要因素。
  我感覺這不只是一本談論設計的書,而是告訴你,如何享受人生這場遊戲的百科全書。還有,作者那神似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素描手稿,更不要錯過!(笑)
——龍國英(日商龍國英建築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

◎推薦短語三
  從事二十多年的工業設計工作,愈來愈覺得設計的挑戰日益增加,而如何在企業帶領年輕設計師或在學校怎麼教育學生,就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所以我常常回想當初走上設計這條路的初心,以及又是怎樣的價值選擇去執行每個不同的設計,形塑出我作品最終的機能和形態。但總礙於自己不擅長系統化的整理,沒能完整傳達自己最真實而基礎的邏輯。
  看到本書作者山中俊治以部落格的寫作形式而遠離理論的框架,生動描述他的日常生活,包括好奇、思考、感動、疑惑等,引領我們進入他的設計世界,去面對人、物和環境的彼此交纏卻又能梳理清楚的過程。特別是其工學的背景,使得作者對材料、結構、物理等科技深深著迷,並以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觀察,一步步解析其物件存在的脈絡和必然性,我也受到很大的啟發和激勵。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人的觀察和相處,他之所以成功,就是回歸到「人」的本質,這也是許多大師的共同特質吧!更難得的是作者不避諱分享多位設計師的成功作品並表達其讚嘆,我們也因此認識作者心目中的大師。如此的格局對照當代設計師們普遍文人相輕的現象,佩服之餘也深切自省。
——謝榮雅(奇想創造董事長兼創辦人)


<章節目錄>
◎目錄
各界推薦
前言:多看、多問,然後提出批判

第一章 剖析蘋果(Apple)的產品設計
 分解MacBook Air
 夢幻的Mac OS
 Macintosh Plus開啟的每一天
 操作iPhone得心應手的小寶寶
 蘋果(Apple)、戴森(Dyson),各自的理想主義
 討厭梯形的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
 產品愈薄,重量愈重
 iPhone3G機體的祕密

第二章 將設計科學化
 設計聲音
 機器人的基因
 雨打在身上為什麼不會痛
 高低差
 想念太陽
 客機全長和馬桶尺寸
 空氣乾燥
 螺旋與節
 彈性與黏滯
 斑點圖案的數學原理
 水的形狀中隱藏的數學
 科學思考和(0_0)
 輪胎胎紋的圖案並非固定
 立體影像與3D體驗的差異
 藍天有多大
 真正地壓迫胸部
 一再分離或相遇
 年輪是從外側生長
 高能量描繪出的巨幅畫作
 Suica(西瓜卡)的判讀角度是這樣定出來的:其一
 Suica(西瓜卡)的判讀角度是這樣定出來的:其二
 開始航太設計
 桌燈Tolomeo:建築師與照明技師的共同創作

第三章 將概念具體成形
 會呼吸的椅子
 並不是模仿鯊魚的牙齒
 手錶INSETTO商品化的過程:其一
 手錶INSETTO商品化的過程:其二
 手錶INSETTO商品化的過程:其三
 F計畫:與小山薰堂、猪子壽之合作
 設計師,這麼急是要趕去哪裡?
 F計畫:圓規和鑰匙孔
 行動電話的基因
 平靜順暢的流程
 從日產汽車(Nissan Motor)辭職的原因
 日產TRI-X:聚集兩百萬人次的東京車展
 TRY-Z:JR東日本E991在來線高速實驗車、Kumoya E911
 非勞動式機器人
 未來預測圖
 製作曲面
 孤獨的時間
 tagtype鍵盤成為MoMA的永久館藏:其一
 tagtype鍵盤成為MoMA的永久館藏:其二
 必須自己駕駛車輛的時代
 遺珠模型追思會之一:向徠卡(Leica)致敬
 遺珠模型追思會之二:妖怪椅子
 纖細柔軟的武術專家
 加油!Willcom:其一
 加油!Willcom:其二
 以「簡單對話」為名的W-SIM一號機

第四章 從素描開始
 不可以刻意想畫出形體
 橢圓形
 四腳雞
 素描裡的動感
 水、紙和顏料構成的小宇宙
 忘不了的慢速側投
 寒武紀的素描
 沒能留下來的嶄新創意
 從正上方俯瞰的威瓦西亞蟲
 覺得「讓我來吧!」的時刻
 在活動現場畫圖
 習以為常的事物愈困難

第五章 從製作的第一線思考
 只有剖面可以自由發展
 設計與計算:想憑藉體感還要三一五年
 腦內尺度
 火柴盒小汽車並非實車的縮小版
 巨無霸客機中隱含的美學
 深澤直人的梯形
 愛的漸開線齒輪
 不需要圖稿
 由水而生,回歸於水
 乘著風,寄託生命
 一定要這家公司來做
 水與木漿的離別與相會

第六章 人與人的相遇
 攝影家清水行雄的雙眼
 義肢裝具師臼井二美男
 明和電機的土佐信道
 Team Lab的猪子壽之
 機器人博士古田貴之
 MIT Media Lab的石井裕
 設計「好喝牛奶」的佐藤卓
 表現研究家佐藤雅彥
 設計師吉岡德仁

第七章 了解「骨架」
 取名為Steam(莖)的零件
 傀儡人偶的操作方式
 找出符合感覺的詞彙吧
 便利和美感
 清水行雄與玉屋庄兵衛
 傳承的創意
 促成「骨」展的賽克洛斯
 汙泥中綻放的一枝花
 人工造型物的骨架

第八章 探尋人體的奧祕
 跑就是跳
 一群刀鋒跑者
 成為幾萬人的腳
 現場測試
 讓學生看著我的示範教學時
 閱讀《徒具形式的愛》
 肌肉彈性
 腦內錄音機

第九章 畫漫畫,讀漫畫
 二選一之外的選擇
 將漫畫推廣到全球的原動力
 寺田寅彥的「漫畫與科學」
 膠墨筆和面相筆
 浦澤直樹的《PLUTO》

附錄
 關於漫畫〈Hull+Hallcu-II〉
 漫畫〈Hull+Hallcu-II〉
 作者簡介
 圖片版權聲明

圖片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