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

黃育徵

  • 出版商: 天下雜誌
  • 出版日期: 2017-01-18
  • 定價: $350
  • 售價: 8.5$298
  • 貴賓價: 7.9$277
  • 語言: 繁體中文
  • 頁數: 248
  • ISBN: 9863982296
  • ISBN-13: 9789863982296
  • 相關分類: 大數據 Big-data經濟學 Economy
  • 下單後立即進貨 (約5~7天)

買這商品的人也買了...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不要忘記對環境的責任。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會和國土規劃、區域發展及環境永續,相互結合。產業的佈局和國土的利用,應該拋棄零碎的規畫,和短視近利的眼光。我們必須追求區域的均衡發展,這需要中央來規畫、整合,也需要地方政府充分發揮區域聯合治理的精神。

  我們也不能再像過去,無止盡地揮霍自然資源及國民健康。所以,對各種汙染的控制,我們會嚴格把關,更要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把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對於能源的選擇,我們會以永續的觀念去逐步調整。新政府會嚴肅看待氣候變遷、國土保育、災害防治的相關議題,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也只有一個台灣。」 ──摘自總統蔡英文就職演說

  台灣,一個地小人稠,高人口密度,以及全球數一數二高的碳排量,加上廢棄物會無預警亂竄的社會現象,等等,邁向循環經濟的設計會直接把污染和廢棄物轉換為有價值的資源,間接復甦這塊土地的生命力,提升百姓的生活環境。台灣,一個能資源、原物料短缺,極度仰賴進口的國家,邁向循環經濟的設計 可以根本減少對原物料的依賴度,提升原物料的經濟效益,讓台灣在經濟發展和資源的掌握上都能享有更堅實的獨立自主。

  邁向循環經濟可以讓台灣「擺脫半世紀來代工的宿命」,代工是線性經濟中一個高度仰賴無止境「降低成本」為競爭力的商業模式。台灣夾雜在「缺乏低價的在地資源」和「缺乏經濟規模的消費市場」這兩個困境之中。在無法掌控前面的原料端,加上缺乏後端消費市場的支撐,台灣半世紀來一直是個「結構性」的弱者,這是一個多麼艱困,幾乎不可能「翻身」的角色!積極把循環經濟的精神帶入我們的企業體,可以讓台灣業者,翻身扮演新時代中的領導角色,站上推動循環經濟的制高點,參與循環經濟的技術研發,創新商業模式的建構和制定未來的經貿規則。台灣只有擺脫「代工者的宿命」才有翻身的機會。

  循環經濟是一個兼顧經濟活動、在地就業、環境生態、能源自主的發展模式。這個資源可以不停的循環與再生的經濟模式,讓每個人有機會能夠重新想像未來。這是改造台灣的一個契機,讓經濟發展可以和資源的消耗脫鉤,超越競爭,甚至參與制定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規則。落實循環與再生經濟的發展思維,對企業界的朋友們而言,以使用取代擁有的「消費文化」,以製造延伸到服務的「產業文化」,以「相互依存」取代「獨善其身」的「合作文化」,有利於改變企業的體質,提升競爭力。

  根據聯合國大學(UNU)二○一六年四月發表的研究報告,二○一四年全球電子廢棄物數量創下歷史新高,達四一八○萬噸,相當於一百萬輛四十噸的大卡車,全部相連起來約兩萬公里,可以在台灣環島一七圈。因此,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經濟模式,還能繼續下去嗎? 我們活在一個「揮霍的世代」,拼命累積財富、擁有物品,鼓勵浪費,卻對於消耗的資源、造成的環境問題視而不見。但我們揮霍的,不只是這一代的資源。如果不改變現行經濟模式,我們留給下一代的,不過是富裕中的貧窮。

  這樣依賴資源驅動成長的線性經濟模式(Take-Make-Use-Dispose)快速發展,成為全球近代史的發展主軸關鍵。從歐洲出發,這個模式傳播普及到全球各地,各國追求國力增長的思維模式下,甚至產生了「競爭力」這樣的一個無形的競賽模式。線性經濟鼓勵政府與企業,把錯誤的事完美地實踐,一步步造成今日的困境: 無就業的成長、資源的競逐、環境的挑戰。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的研究,每一年,全球需要開採價值三‧二兆美金原料用來生產消費物品,卻有高達八○%原物料只被使用一次就被丟棄或焚毀。

  企業也日趨完美地實踐錯誤的事。企業紛紛極大化股東獲利,追逐投資報酬率;經濟關係與社會關係因此失衡,企業與社區及環境價值失去聯結,企業不幸成為社會之外的單獨生存的異形生物。近年來,勞動者的工作條件、廢棄排放及污染的環境、道德危機下的金融弊案等等,都顯示出線性經濟下,企業和社會原本的連結被切斷的嚴重後果。

  線性經濟思維的驅動下,國家、政府、社會、人們都像陀螺一般的持續旋轉,急著想要強化競爭力。可是,我們彷彿籠子內滾輪上奮力往前跑的白老鼠,努力向前衝刺,卻老停在原地。機械式盲目地忙碌,讓我們失去了方向感,更忘記了要不時停下來重新思考:我們是否已擁有太多的物品,卻棄置在儲藏室內任其陳舊?我們是否有更多的公共建設,社會卻一直缺少了幾分歡樂?我們是否大力實踐資源回收,垃圾掩埋場興建卻永遠都不夠?我們是否忙著外匯接單,卻忘了身後廢棄物已經堆積如山?我們是否享受更多工業的便利,卻換來環境品質的低落?

  各國政府與企業忙著開發資源、耗竭資源,搶奪全球競爭力的桂冠。一直要等到耗竭式的開發已經危及人類生存,人們才驚覺危機四伏,悲劇已將到來。現在的台灣,環境嚴重失衡,除了處理污染的威脅,還要解決生態循環被破壞的問題,更要面對肆虐全球的氣候變遷。

  核心,就在於線性經濟的本質。在線性經濟裡,唯一能獲利的方式就是販賣產品,這是一個非常單一且易受外部環境影響的商業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之下,工業化生產下的線性模式,鼓勵不停消費大量而廉價的商品。企業經營並不計入外部成本,許多環境成本和勞工成本都由社會和國家整體承擔。企業只核算自己投入的資源和生產的成本。

  台灣再也無法持續這樣競逐低成本的線性模式了,沒有一個國家,比台灣更迫切需要採行循環再生的經濟發展思維。這是改造台灣的契機,讓台灣可以和資源脫鉤、超越競爭,甚至參與制定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規則。只要落實循環與再生經濟的發展思維,邁向以使用取代擁有的消費文化,優化天然資源應用效率的製造文化,實踐全面共生共享的合作文化,台灣,歸零後,可以再起。

<本書特色>

循環經濟 台灣再出發
不可錯過的翻轉機會!

  循環經濟是一個兼顧經濟活動、在地就業、環境生態、能源自主的發展模式。這個資源可以不停循環與再生的經濟模式,讓每個人有機會能夠重新想像未來。落實循環與再生經濟的發展思維,對企業界而言,以使用取代擁有的「消費文化」,以製造延伸到服務的「產業文化」,以「相互依存」取代「獨善其身」的「合作文化」,有利於改變企業的體質,提升競爭力。

為什麼台灣需要推動循環經濟?

  台灣九○%以上的能源、肥料、飼料,以及六○%以上的食物仰賴進口。過去半世紀來,持續依賴進口大量能源,原物料,再加工生產外銷,而製造過程的廢棄物則隨意棄置,任由環境被污染破壞,這樣刺激成長的工業化經濟模式,在資源供需與價格大幅波動之際,難以持續創造就業,並兼顧環境生態。這些問題都是「線性經濟」(Linear Economy) 的商業模式所導致的。

  雖然我們都不停地嘗試解決這些線性經濟所造成的問題,但是我們習慣只針對問題,透過技術與管理,找出答案。可惜的是,受限於線性的思維,經常只是在格局內找出最新的技術,也被戲稱為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鋸箭療法」。沒有弄清楚問題的本質,每創造一個新技術,解決問題的同時,卻也帶來了更多的新問題。全球暖化,就是線性經濟發展下累積的世代風險。

沒有一個國家,比台灣更迫切需要採行循環再生的經濟發展思維。

  這是改造台灣的一次契機,讓台灣可以和資源脫鉤、超越競爭,甚至參與制定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規則。只要落實循環與再生經濟的發展思維,邁向以使用取代擁有的消費文化,優化天然資源應用效率的製造文化,實踐全面共生共享的合作文化,台灣,歸零後,可以再起。

作者簡介

黃育徵

  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
  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經歷:
  浩然基金會董事
  新境界基金會董事
  台灣廚餘資源化協會理事長
  台橡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兼執行長
  飛達旅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欣陸投資控股公司董事
  美國 博思艾倫顧問公司顧問師
  美國 艾克森石油國際公司石油分析師

  學歷: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化學系學士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華頓商學院企管碩士

目錄大綱

專文推薦  從循環經濟看見台灣產業成功轉型的希望   林全

第一部    台灣為什麼需要循環經濟?
第一章  循環經濟:台灣再出發        
第一節  成長的極限    
第二節  工業文明的最後救贖
第三節  沒有廢棄物,只有錯置的資源    
第四節  轉型過程需要的觀念轉換    

第二部  企業、社區、城市、國家的發展新藍圖    
第二章  企業變身循環經濟先驅,重燃成長引擎    
第一節  好主意,更是好生意
第二節  做對的事,不只是把事情做對
第三節  改變產品用過即丟的宿命    
第四節  沒有廢棄物    
第五節  以「使用」取代「擁有」
第六節  治癒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痼疾    
第七節  創新商業模式,讓企業變身循環經濟先鋒
第八節  資源再生的循環系統(Closing the Loop)    

第三章  跳出經濟與環境兼顧的兩難:打造零廢棄與零污染的產業    
第一節  循環建築,修補過去的錯誤    
第二節  循環農業,創造在地經濟
第三節  循環紡織,令人安心的新時尚
第四節  循環運輸,百年製造業的新革命

第四章  區域怎麼做循環經濟?
第一節  讓工業像一棵樹一樣思考
第二節  丹麥卡倫堡──由下而上的改變力量
第三節  日本川崎工業園區──由上而下的主導力量    
第四節  德國BASF──一體化的力量
第五節  荷蘭De Ceuvel ──十年租約點燃市民自發的小革命
第六節  芝加哥The plant──都市生活裡的循環實踐

第五章  國家與城市的新戰略     工業與農業相互合作的新未來
第一節  歐盟──在地球極限內創造美好生活    
第二節  荷蘭──二○三○年之前減少使用五○%的原物料    
第三節  丹麥──六大政策切入循環經濟    
第四節  蘇格蘭──以零廢棄為國策    
第五節  阿姆斯特丹──循環經濟的創新矽谷    
第六節  倫敦──管理廢棄物,不是去化廢棄物    

第三部      循環台灣的實踐方式    
第六章  循環台灣  世代維新的生存之戰    
第一節  落實循環經濟
第二節  願景二○三五    
第三節  打造循環台灣    

第七章  總結 我們要改造歷史!
第一節  新的成長模式
第二節  更具包容性的台灣
第三節  改變對政府的期待

後記  循環經濟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