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基礎(第2版)
舒平 李有芳 連海濤 趙春梅 嚴凡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建築設計基礎(第2版)》為“高等院校土建專業因特網+ 新形態創新系列教材”之一。“建築設計基礎”既是建築學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又是學生邁入建築學領域至關重要的第一步。《建築設計基礎(第2版)》作為建築學的啟蒙教材,其編寫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教材內容的精心組織,系統地整合繁雜的知識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和優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建築設計基礎(第2版)》從通識性的“設計思維”出發,圍繞“空間”“材料”與“建構”這三個建築設計的核心要素進行深入講解,便於初學者直觀地瞭解、運用設計思維的模式,全面掌握建築空間的設計原則,探索性地思考材料、建構等實際操作問題。 《建築設計基礎(第2版)》結構清晰、圖文並茂、案例豐富貼切、語言簡潔易懂,既可作為高等院校土建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建築愛好者進行自我提升的閱讀材料。 "
作者簡介
舒平,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業,博士。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建築學院訪問學者。現為河北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設計學院教授,副院長。天津市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天津市建築學會綠色建築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河北省高等學校土建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建築學專業分委會召集人、河北省城市規劃協會理事、天津市建築學會建築師分會理事。
目錄大綱
目 錄
第一章 設計思維 1
第一節 何謂設計思維 3
第二節 如何提升設計思維 6
一 設計思維與洞察力 6
二 設計思維與發散思維 8
第三節 設計思維的跨領域教育 11
一 設計思維“新”在何處 11
二 設計思維的步驟 13
第四節 設計思維的思政要素解析 16
本章思政小結 16
第二章 解讀空間 17
第一節 空間定義 19
一 空間 19
二 空間之於建築 20
第二節 空間的分類、組成、形態與體量 22
一 空間的分類 22
二 空間的組成 33
三 空間的形態與體量 36
第三節 空間構成類型 45
一 靜態空間與動態空間 45
二 開敞空間與封閉空間 54
三 結構空間與虛擬空間 57
四 交錯空間與共享空間 63
第四節 空間的感知——理性與感性融合 67
一 空間的感知問題 67
二 建築歷史上對待空間的不同態度 67
三 平面上空間的感知 69
四 基本的形式要素與空間的感知 71
五 視覺的生理機制與知覺力 73
六 隱含形狀與透明空間 73
七 連續空間的三種狀態 74
第五節 空間與行為——以人為本 77
一 行為的定義 77
二 空間是行為的容器 78
三 行為決定空間 79
四 空間對行為的誘導與制約 83
第六節 空間與場所——文化的多樣性 85
一 場所理論 85
二 場所精神 88
三 地域特徵 90
四 場所特性 94
五 象徵 96
第七節 空間與環境——尊重自然環境的思維意識 101
一 環境的含義與分類 101
二 空間與環境的關系 102
三 空間與人的關系 102
四 空間環境與人的感受 103
五 空間與光 103
六 空間與水 114
七 空間與風 121
八 空間與環境 125
第八節 思政教育中的藝術素養拓展與文化自信 126
一 空間與形式美學 126
二 我國傳統建築中匠心獨運的空間組織 127
三 我國優秀現代建築師眼中的空間淺析 128
第三章 材料與建構 133
第一節 材料認知 135
一 混凝土 137
二 磚與石 139
三 玻璃與鋼 141
四 木材 143
五 其他材料 144
第二節 材料與設計 146
一 材料的意義 146
二 材料與空間 147
三 材料與設計 147
四 材料的設計特徵 148
五 材料的設計思維 152
第三節 材料與表現 159
一 材料與形體 160
二 材料與色彩 164
三 材料與肌理 172
四 材料與透明性 182
第四節 建構認知 186
一 建構的視野與思考方法 186
二 建築師的建構邏輯 193
三 材料 + 結構 + 建造 198
第五節 思政教育中的中國建築之材料與建構呈現 207
一 材料在中國傳統建築中的地域之美 207
二 材料在中國現代建築中的傳承與創新之美 209
參考文獻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