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可視化:22個需求模型及其應用場景 Visual Models for Software Requirements
[美]喬伊·比蒂(Joy Beatty) 安東尼·陳(Anthony Chen)著 方達 譯
買這商品的人也買了...
-
$820$697 -
$250$213 -
$1,887$1,665 -
$245刷臉背後 : 人臉檢測人臉識別人臉檢索
-
$400$316 -
$450$383 -
$650$514 -
$403函數響應式領域建模
-
$450$351 -
$580$493 -
$620$527 -
$505碼出高效:Java 開發手冊
-
$474$450 -
$680$530 -
$520$411 -
$600$468 -
$534$507 -
$713深入 Activiti 流程引擎:核心原理與高階實戰
-
$479$455 -
$704Istio最佳實戰
-
$750$593 -
$403Llama 大模型實踐指南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需求可視化:22個需求模型及其應用場景》介紹了4大類22個可視化需求模型及其應用場景,闡述瞭如何通過可視化的方式來建立需求模型、模型的使用技巧和適用場景等。講解了整個軟件需求階段所涉及的收集、萃取、分析和優化,並通過可視化的方式來建立需求模型,從頭源頭上精準定位需求及其價值,從而幫助讀者學會通過有價值的需求來實現商業成果。《需求可視化:22個需求模型及其應用場景》由需求領域兩位具有實戰經驗的資深專家所寫,適合業務分析師、商業分析師以及產品負責人和敏捷團隊成員閱讀和參考。
目錄大綱
詳細目錄
第Ⅰ部分 模型導論
第1章 RML簡介 3
1.1 定義RML 4
1.1.1 傳統需求實踐的挑戰 4
1.1.2 腦力有限 6
1.1.3 圖容易理解,文字很難 6
1.2 需求模型 7
1.2.1 為什麽不用UML 8
1.2.2 需求與設計 9
1.2.3 需求模型不是尾聲 11
1.3 在項目中使用RML 12
第2章 模型分類 13
2.1 目標、人員、系統和數據模型 14
2.1.1 界定模型 15
2.1.2 全部四個類別都需要 15
2.2 目標模型 16
2.3 人員模型 17
2.4 系統模型 18
2.5 數據模型 19
第Ⅱ部分 目標模型
第3章 業務目標模型 23
3.1 業務目標模型模板 24
3.2 示例 26
3.3 創建業務目標模型 29
3.3.1 確定業務問題 29
3.3.2確定業務目標 31
3.3.3 定義額外的問題和目標 32
3.3.4 定義產品概念 32
3.3.5 描述成功指標 33
3.3.6 為完成業務目標模型需要提出的問題 34
3.4 使用業務目標模型 34
3.4.1 提供對項目價值的共同理解 35
3.4.2 界定解決方案空間 35
3.4.3 理解正在進行的項目 35
3.4.4 推導需求 38
3.4.5 何時適用 38
3.4.6 何時不適用 38
3.5 常見錯誤 38
3.5.1 沒有理解業務問題 38
3.5.2 定義了不可度量的業務目標 38
3.5.3 在業務目標中闡述了錯誤的信息類型 39
3.6 相關模型 39
第4章 目標鏈 41
4.1 目標鏈模板 42
4.2 示例 43
4.3 創建目標鏈 47
4.3.1 確定業務目標和特性 47
4.3.2 選擇要在目標鏈中分析的特性 47
4.3.3 確定目標因素 48
4.3.4 創建目標鏈層次結構 51
4.3.5 定義目標方程 53
4.4 使用目標鏈 55
4.4.1 確定映射到多個業務目標的一個特性的價值 55
4.4.2 確定映射到同一目標鏈的多個特性的價值 56
4.4.3 確定附屬於情感目標的特性價值 57
4.4.4 確定項目是否成功 58
4.4.5 推導需求 58
4.4.6 何時適用 58
4.4.7 何時不適用 58
4.5 常見錯誤 59
4.5.1 因為數據不存在就不創建目標鏈 59
4.5.2 在層次結構中跳級 58
4.6 相關模型 59
第5章 關鍵績效指標模型 61
5.1 KPIM模板 62
5.2 示例 63
5.3 創建KPIM 65
5.3.1 確定業務過程 66
5.3.2 確定KPI 67
5.3.3 創建KPIM 67
5.3.4 使用KPIM 68
5.3.5 當業務目標不好用時排定KPIM的優先級 68
5.3.6 替換現有特性時排定優先級 68
5.3.7 比較需求的相對價值以縮小範圍 69
5.3.8 推導需求 69
5.3.9 何時適用 69
5.3.10 何時不適用 70
5.4 常見錯誤 70
5.4.1 因為沒有KPI就不使用KPIM 70
5.4.2 由於擔心被追責而不使用KPIM 70
5.4.3 缺少持續監測 70
5.5 相關模型 70
第6章 特性樹 73
6.1 特性樹模板 74
6.2 示例 76
6.3 創建特性樹 78
6.3.1 確定特性 78
6.3.2 組織特性 78
6.3.3 創建特性樹 79
6.3.4 尋找缺失特性 79
6.3.5 使用特性樹 81
6.3.6 何時適用 83
6.3.7 何時不適用 83
6.4 常見錯誤 83
6.4.1 每一級的特性數量不對 83
6.4.2 糟糕的特性名稱 83
6.5 相關模型 83
第7章 需求映射矩陣 87
7.1 RMM模板 88
7.2 示例 90
7.3 創建RMM 92
7.3.1 列出“過程流程”步驟 93
7.3.2 將需求映射到“過程流程”步驟 93
7.3.3 發現缺失的映射 96
7.4 使用RMM 97
7.4.1 以容易閱讀的結構進行審查 98
7.4.2 發現缺失的需求 98
7.4.3 發現無關的需求或缺失的步驟 98
7.4.4 確定範圍的優先級 99
7.4.5 使用需求管理工具的優勢 99
7.4.6 推導需求 99
7.4.7 何時適用 99
7.4.8 何時不適用 100
7.5 常見錯誤 100
7.5.1 沒有映射到過程流程 100
7.5.2 不使用或更新RMM 100
7.6 相關模型 100
第Ⅲ部分 人員模型
第8章 組織結構圖 105
8.1 組織結構圖模板 106
8.2 示例 108
8.3 創建組織結構圖 110
8.3.1 找到現有的組織結構圖 110
8.3.2 確定組織結構圖的正確級別 110
8.3.3 完成組織結構圖 111
8.4 使用組織結構圖 112
8.4.1 確定有需求的人 112
8.4.2 確定內部用戶 113
8.4.3 確定外部用戶 114
8.4.4 確定在其他模型中使用的人員 115
8.4.5 組織結構圖和過程流程結合使用以確保完整性 115
8.4.6 推導需求 117
8.4.7 何時適用 117
8.4.8 何時不適用 117
8.5 常見錯誤 117
8.5.1 不使用組織結構圖來確定利益相關方 117
8.5.2 只包含了項目團隊成員 117
8.6 相關模型 118
第9章 過程流程 121
9.1 過程流程模板 122
9.2 示例 126
9.3 創建過程流程 128
9.3.1 創建L1過程流程 129
9.3.2 創建L2過程流程 130
9.3.3 必要時才創建L3過程流程 133
9.4 使用過程流程 133
9.4.1 不同受眾需要不同的細節等級 133
9.4.2 舉行徵詢和審查會議 134
9.4.3 確保完整性 134
9.4.4 推導需求 134
9.4.5 何時適用 135
9.4.6 何時不適用 135
9.5 常見錯誤 136
9.5.1 流程中的細節等級不一致 136
9.5.2 評審人不理解細節等級 136
9.5.3 評審人忘記看完整的過程流程 136
9.5.4 過程流程步驟太多 136
9.5.5 系統響應與用戶行為混雜 137
9.5.6 沒有包括項目範圍以外的過程流程 137
9.6 相關模型 137
第10章 用例 139
10.1 用例模板 140
10.2 示例 141
10.3 創建用例 143
10.3.1 確定用例 143
10.3.2 編寫描述 146
10.3.3 確定組織收益 146
10.3.4 確定使用頻率 146
10.3.5 用例的優先級排序 146
10.3.6 完成剩餘的標題字段 147
10.3.7 編寫主路徑 148
10.3.8 編寫替代路徑 149
10.4 使用用例 151
10.4.1 為“通過實現來徵詢需求”提供上下文 151
10.4.2 安排工作的優先級 151
10.4.3 推導需求 151
10.4.4 重用用例 152
10.4.5 將用例作為UAT腳本的基礎 152
10.4.6 使用和用例相似的模型 152
10.4.7 用例不一定要完美 154
10.4.8 何時適用 154
10.4.9 何時不適用 155
10.5 常見錯誤 155
10.5.1 把用例做得太詳細 155
10.5.2 將用例作為需求的唯一文檔 155
10.5.3 允許系統成為參與者 155
10.6 相關模型 155
第11章 角色和權限矩陣 159
11.1 角色和權限矩陣模板 160
11.2 示例 161
11.3 創建角色和權限矩陣 164
11.3.1 確定角色 164
11.3.2 確定操作 165
11.3.3 標註權限 165
11.3.4 關於何時創建矩陣的說明 169
11.4 使用角色和權限矩陣 169
11.4.1 推導需求 169
11.4.2 確保完整性 169
11.4.3 發現額外的特性 170
11.4.4 配置系統 170
11.4.5 部署時,基於角色和權限矩陣來設置用戶數據 170
11.4.6 何時適用 172
11.4.7 何時不適用 173
11.5 常見錯誤 173
11.5.1 遺漏操作 173
11.5.2 組織角色時左右為難 173
11.6 相關模型 173
第Ⅳ部分 系統模型
第12章 生態系統圖 177
12.1 生態系統圖模板 178
12.2 示例 180
12.3 創建生態系統圖 181
12.3.1 確定系統 181
12.3.2 確定接口 183
12.3.3 將圖連到一起 184
12.4 使用生態系統圖 184
12.4.1 用生態系統圖定義範圍 185
12.4.2 推導需求 185
12.4.3 何時適用 185
12.4.4 何時不適用 185
12.5 常見錯誤 186
12.5.1 顯示了物理系統 186
12.5.2 記錄的東西太多 186
12.5.3 缺乏組織 186
12.6 相關模型 186
第13章 系統流程 189
13.1 系統流程模板 190
13.2 示例 192
13.3 創建系統流程 194
13.3.1 確定系統步驟 194
13.3.2 編寫步驟 195
13.4 使用系統流程 196
13.4.1 系統流程與過程流程並行運行 196
13.4.2 推導需求 197
13.4.3 何時適用 198
13.4.4 何時不適用 198
13.5 常見錯誤 199
13.6 相關模型 199
第14章 用戶界面流程 201
14.1 UI流程模板 202
14.2 示例 204
14.3 創建UI流程 205
14.3.1 確定屏幕範圍 205
14.3.2 確定屏幕 206
14.3.3 創建過渡 208
14.3.4 標記觸發器 210
14.4 使用UI流程 211
14.4.1 確定導航 211
14.4.2 驗證導航 211
14.4.3 優化可用性 211
14.4.4 開發測試用例 212
14.4.5 推導需求 212
14.4.6 何時適用 212
14.4.7 何時不適用 212
14.5 常見錯誤 212
14.5.1 包含太多細節 213
14.5.2 包含不重要的細節 213
14.5.3 放著UI專家不用 213
14.6 相關模型 213
第15章 顯示-操作-響應 215
15.1 DAR模型模板 217
15.1.1 UI元素描述 218
15.1.2 UI元素顯示 218
15.1.3 UI元素行為 219
15.2 示例 219
15.3 創建DAR模型 223
15.3.1 準備屏幕 224
15.3.2 創建UI元素描述 226
15.3.3 創建UI元素顯示 226
15.3.4 創建UI元素行為 227
15.3.5 元素表格創建準則 228
15.4 使用DAR 228
15.4.1 確保完整性 229
15.4.2 推導需求 229
15.4.3 何時適用 229
15.4.4 何時不適用 230
15.5 常見錯誤 230
15.5.1 建模太多 230
15.5.2 建模無數據驅動行為或顯示的元素 230
15.5.3 只使用基於UI的模型或原型 230
15.5.4 過早關註用戶界面 231
15.5.5 屏幕佈局過於保真 231
15.6 相關模型 231
第16章 決策表 235
16.1 決策表模板 236
16.2 示例 238
16.3 創建決策表 239
16.3.1 確定條件 239
16.3.2 確定選擇 240
16.3.3 確定結果 242
16.3.4 按選擇組合標註有效結果 243
16.3.5 簡化決策表 243
16.4 使用決策表 244
16.4.1 做出決策 244
16.4.2 確保完整性 244
16.4.3 決策表配合決策樹使用 245
16.4.4 推導需求 245
16.4.5 何時適用 245
16.4.6 何時不適用 246
16.5 常見錯誤 246
16.5.1 缺少部分排列組合 246
16.5.2 選擇的範圍發生重疊 246
16.5.3 規則未合並 246
16.5.4 建模決策序列 246
16.6 相關模型 247
第17章 決策樹 249
17.1 決策樹模板 251
17.2 示意 252
17.3 創建決策樹 254
17.3.1 確定決策 255
17.3.2 確定選擇 255
17.3.3 確定結果 256
17.3.4 重復直至每個分支都以一個結果結束 257
17.3.5 簡化決策樹 257
17.4 使用決策樹 257
17.4.1 確保完整性 257
17.4.2 簡化邏輯 258
17.4.3 建模嵌套“如果”語句 258
17.4.4 培訓用戶 259
17.4.5 推導需求 259
17.4.6 何時適用 259
17.4.7 何時不適用 260
17.5 常見錯誤 260
17.5.1 建模過程步驟 260
17.5.2 全部選擇都是“是”或“否” 260
17.6 相關模型 261
第18章 系統接口表 263
18.1 系統接口表模板 264
18.2 示意 264
18.3 創建系統接口表 266
18.3.1 確定系統接口 266
18.3.2 確定業務數據對象和字段 266
18.3.3 確定傳輸頻率 267
18.3.4 確定數據量 267
18.3.5 確定錯誤處理 268
18.3.6 確定安全限制 268
18.4 使用系統接口表 268
18.4.1 推導需求 268
18.4.2 何時適用 269
18.4.3 何時不適用 269
18.5 常見錯誤 269
18.5.1 包括技術性太強的信息 269
18.5.2 每個接口都記錄 269
18.5.3 不瞭解用戶的需要 269
18.6 相關模型 269
第Ⅴ部分 數據模型
第19章 業務數據圖 273
19.1 BDD模板 274
19.2 示例 278
19.3 創建BDD 280
19.3.1 確定業務數據對象 281
19.3.2 關聯業務數據對象 282
19.3.3 添加基數 283
19.3.4 創建業務數據示例圖 283
19.4 使用BDD 285
19.4.1 瞭解高級業務數據對象 285
19.4.2 確保完整性 286
19.4.3 確定過程 287
19.4.4 幫助技術團隊進行數據庫設計 287
19.4.5 使用業務數據示例圖來審查BDD 288
19.4.6 推導需求 288
19.4.7 何時適用 288
19.4.8 何時不適用 288
19.5 常見錯誤 289
19.5.1 將字段作為對象 289
19.5.2 創建中間人對象 289
19.5.3 從數據庫設計的角度來思考 289
19.6 相關模型 289
第20章 數據流圖 291
20.1 DFD模板 292
20.2 示例 293
20.3 創建DFD 294
20.3.1 確定業務數據對象 295
20.3.2 確定過程 295
20.3.3 確定外部實體 296
20.3.4 連通全圖 296
20.4 使用DFD 297
20.4.1 表示跨越多個過程使用的數據 297
20.4.2 使用DFD提高可讀性 298
20.4.3 確保完整性 298
20.4.4 推導需求 299
20.4.5 何時適用 300
20.4.6 何時不適用 300
20.5 常見錯誤 300
20.5.1 試圖在DFD中闡明順序 300
20.5.2 試圖記錄每個數據流 300
20.6 相關模型 301
第21章 數據字典 303
21.1 數據字典模板 304
21.2 示例 309
21.3 創建數據字典 313
21.3.1 定製屬性 313
21.3.2 確定業務數據對象和字段 313
21.3.3 填充屬性 314
21.3.4 用數據目錄補充 315
21.4 使用數據字典 316
21.4.1 確保一致的數據命名 316
21.4.2 確保完整性 316
21.4.3 推導需求 317
21.4.4 何時適用 317
21.4.5 何時不適用 317
21.5 常見錯誤 318
21.5.1 尾大不掉 318
21.5.2 沒有闡明重要的校驗規則 318
21.6 相關模型 318
第22章 狀態表 321
22.1 狀態表模板 322
22.2 示例 324
22.3 創建狀態表 325
22.3.1 確定業務數據對象 326
22.3.2 確定狀態 326
22.3.3 分析狀態過渡 327
22.4 使用狀態表 328
22.4.1 增強可讀性 328
22.4.2 確保完整性 328
22.4.4 推導需求 330
22.4.5 何時適用 330
22.4.6 何時不適用 331
22.5 常見錯誤 331
22.5.1 不是真正的狀態 331
22.5.2 遺漏狀態 331
22.5.3 不正確的“否”過渡 331
22.6 相關模型 332
第 23 章 狀態圖 335
23.1 狀態圖模板 336
23.2 示例 337
23.3 創建狀態圖 339
23.3.1 確定業務數據對象 340
23.3.2 確定狀態 340
23.3.3 分析過渡 341
23.4 使用狀態圖 342
23.4.1 可視化狀態過渡流程 342
23.4.2 確保完整性 342
23.4.3 推導需求 342
23.4.4 何時適用 343
23.4.5 何時不適用 343
23.5 常見錯誤 343
23.5.1 不是真正的狀態 343
23.5.2 遺漏狀態和過渡 344
23.6 相關模型 344
第24章 報告表 347
24.1 報告表模板 348
24.2 示例 351
24.3 創建報告表 354
24.3.1 確定報告 354
24.3.2 確定報告優先級 354
24.3.3 完成報告表元素 354
24.4 使用報告表 357
24.4.1 定義報告 357
24.4.2 對照其他模型檢查完整性和一致性 358
24.4.3 推導需求 358
24.4.4 何時使用 358
24.4.5 何時不適用 358
24.5 常見錯誤 359
24.5.1 不將報告與所做的決策聯系起來 359
24.5.2 記錄了不必要的報告 359
24.6 相關模型 359
第Ⅵ部分 模型全局觀
第25章 為項目選擇模型 363
25.1 按項目階段選擇模型 364
25.1.1 設想階段 365
25.1.2 計劃階段 366
25.1.3 開發階段 367
25.1.4 啟動階段 368
25.1.5 度量階段 368
25.2 按項目特徵選擇模型 368
25.2.1 目標特徵 370
25.2.2 人員特徵 373
25.2.3 系統特徵 376
25.2.4 數據特徵 383
25.2.5 示例項目 385
25.3 考慮受眾 387
25.4 定製模型 388
第26章 模型的綜合運用 391
26.1 多個不同的視圖 391
26.2 使用多個模型 392
26.3 需求架構 393
26.3.1 模型之間的關系 394
26.3.2 工件的創建和存儲位置 396
26.4 模型計劃 397
26.5 關聯不同模型 398
附錄A 模型速查表 411
附錄B 可視化模型一般準則 415
附錄C 練習答案 417
詞匯表 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