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絡架構與設計:4WARD項目 未来网络架构与设计:4WARD项目
Luis M. Correia等
- 出版商: 電子工業
- 出版日期: 2017-03-01
- 定價: $510
- 售價: 7.9 折 $403
- 語言: 簡體中文
- 頁數: 296
- 裝訂: 平裝
- ISBN: 7121309955
- ISBN-13: 9787121309953
-
相關分類:
Wireless-networks、物聯網 IoT
立即出貨 (庫存 < 3)
買這商品的人也買了...
-
$500$450 -
$650$553 -
$658軟件是這樣煉成的(軟件過程管理與軟件測試)
-
$980$774 -
$699$552 -
$650$507 -
$301超預測:預見未來的藝術和科學 (Superforecasting: The Art and Science of Prediction)
-
$720$562 -
$520$442 -
$580$458 -
$480$379 -
$305R語言在統計中的應用
-
$820$648 -
$352異構信息網絡挖掘 : 原理和方法
-
$490$417 -
$640$627 -
$650$553 -
$301包容性 Web 設計 (Inclusive Design Patterns Coding Accessibility into Web Design)
-
$580$458 -
$480$408 -
$450$356 -
$350$315 -
$301R並行編程實戰
-
$403Python 絕技 : 運用 Python 成為頂級數據工程師
-
$449黑客攻防從入門到精通(應用大全篇)(升級版)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未來因特網架構與設計》從技術和非技術角度對未來網絡和未來因特網進行了研究,主要介紹4WARD(未來因特網架構與設計)項目的一些研究成果。4WARD是歐洲第七框架計劃內的一個綜合項目,採取創新性方式方法來研究未來因特網問題。今天的網絡架構壓制創新,特別是限制了應用層面的創新,因此急需在結構上進行改變。由於目前沒有哪種設備可以設計、優化和兼容新的網絡,因此必須對那種對許多應用而言並不完美、因特網自身不能支撐創新的架構進行融合。4WARD利用移動和無線技術,採用激進的架構方式突破了這種瓶頸。本書的主題包括:提升能力,設計具有兼容性且互補性的網絡架構體系;通過組網資源的電信級虛擬化實現通用平臺上多個網絡的共存;通過網絡自我管理增強網絡的公用性;利用多元化提高網絡的魯棒性和效能;通過一種全新的信息中心範式來代替舊有的主機中心方法,提高應用支撐能力。這些解決方案涵蓋了整個技術領域,包括光線骨乾網到無線網和傳感器網絡。
作者簡介
作者:(葡萄牙)Luis M. Correia(路易斯 M.克里亞)等 譯者: 計宏亮等
計宏亮,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電子信息情報與國際安全問題研究,承擔中央網信辦、國家發改委、國防科工局等多項戰略與情報研究課題,在《指揮控制與仿真》、《理論導刊》、《飛航導彈》、《指揮與控制學報》、《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出版《安全領域軍民協同研究》、《無人機發展概覽》、《科技預見未來》等譯著、編著。
Luis M. Correia,1958年10月出生於葡萄牙波爾蒂芒(Portimao),1991年畢業於里斯本理工大學,獲得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專業博士,目前在該校任電信學教授,主要從事無線/移動通信方面的研究,包括傳播、信道特性、無線網絡、流量和服務等。他是葡萄牙GSM運營商和電信管理部門的顧問,積極參與了一些歐洲框架(RACE, ACTS, IST和COST)下的國家級研究項目,參與並作為COST(歐盟科學與技術合作計劃)231最終報告的合作編者,COST259和COST273最終報告的主席和編者,在國際期刊和會議上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和報告,同時擔任了這些期刊和會議的審稿人、編委等。他是歐洲先進通信技術與業務(RACE)、信息技術戰略研究(ESPRIT)和信息社會技術(IST)框架計劃的評估和審計專家,2002年IEEE第三代及後三代無線通信國際會議主席,歐洲電動交通(eMobility)平台專家委員會和執行委員會成員。
目錄大綱
第1章簡介/1
1.1當前互聯網存在的問題概述/1
1.1.1互聯網核心架構和演進模型已不再適用/2
1.1.2互聯網骨化狀態/2
1.1.3不受歡迎的流量浪湧,包括但不限於垃圾郵件/3
1.1.4配置和管理的複雜性/3
1.1.5隱私和可信度缺乏/4
1.1.6對移動性和多宿主的支持不足/5
1.2 4WARD項目簡介/5
1.3 4WARD項目在歐洲、歐盟項目和其他地區的地位/7
1.3.1歐盟第七框架計劃(FP7) /7
1.3.2美國FIND(Future Internet Design)項目/7
1.3.3美國GENI項目/8
1.3 .4日本的AKARI項目/8
1.4本書內容/9
第2章系統概覽/12
2.1背景與動因/12
2.2 4WARD系統模型/13
2.3架構框架/15
2.3.1分層(Strata)、Netlet和設計庫(Design Repository) /15
2.3.2設計過程/16
2.4網內管理/18
2.5網絡虛擬化/19
2.6通用路徑/20
2.7信息網絡/21
2.8結論和導讀/22
參考文獻/23
第3章社會經濟議題/24
3.1簡介/設定背景/24
3.1.1概論/24
3.1.2應用與服務/25
3.1. 3社會經濟問題/26
3.1.4管理制度/27
3.2非技術需求/28
3.3重要推動力量評估的想定/30
3.3.1想定概念/30
3.3.2商業環境/31
3.4業務應用案例/33
3.4. 1網絡虛擬化/33
3.4.2新的信息傳遞方式/40
3.4.3物聯網概覽/43
3.4.4面向社區的應用概覽/44
3.5結論/45
參考文獻/47
第4章網絡設計/49
4.1簡介/49
4.2網絡架構及其基本概念/51
4.3網絡設計:層/53
4.4節點設計:節點架構/55
4.5組件設計:組件式架構/57
4.6設計流程/58
4.7設計流程的各個階段/58
4.8設計庫/60
4.9網絡虛擬化概述/61
4.10虛擬網絡的生命週期/64
4.11虛擬網絡創建/66
4.12虛擬網絡實例化與管理/67
4.13支持虛擬化的下層節點架構/68
4.14虛擬鏈接/70
4.15將終端用戶與虛擬網絡相連/71
4.16結論/71
參考文獻/73
第5章命名與尋址—關於基礎組網的幾點評論/75
5.1名稱和地址的作用/75
5.2基礎觀點:名稱、地址和分隔間/76
5.2.1什 是名稱、什麼是地址/76
5.2.2名稱的結構性方面/77
5.2.3通信系統中的結構/78
5.2.4名稱、地址和結構/81
5.3核心:名稱解析/90
5.3.1名稱解析就是鄰居發現/90
5.3.2一個特例:發現所有鄰居/91
5.3.3名稱解析與路由/91
5.3.4配置名稱解析/92
5.3.5特例:晚解析/94
5.4結論/95
參考文獻/96
第6章安全與原則/97
6.1簡介/97
6.2商業模型和安全含義/99
6.2.1數字世界中的一個概念:擁有/99
6.2.2金魚缸中的生活/101
6.2.3管理安全與安全管理/103
6.3與4WARD架構支柱相關的安全問題/103
6.3.1物理基層的虛擬化/103
6.3.2構建路徑—4WARD通用路徑/104
6.3.3信息網絡/105
6.3.4網絡內管理/107
6.4結論/109
參考文獻/110
第7章域間的概念和服務質量—我們如何互聯網絡,以及如何管理服務質量(QoS) /113
7.1簡介/113
7.2域的概念/114
7.3互聯模式/114
7.3 .1互聯網中的互聯/114
7.3.2移動數據領域中的互聯 /116
7.3.3服務泛在性/116
7.4邁向新的互聯模式/117
7.4.1互聯要求/117
7.4.2新的對等互聯模式/119
7.5域間DoS /121
7.5.1簡介/121
7.5.2供應商之間的QoS問題/122
7.5.3未來網絡中的QoS—新的挑戰和工具/124
7.5.4網絡虛擬化環境中的QoS /125
7.6結論/127
參考文獻/127
第8章網絡管理/129
8.1簡介/129
8.1.1現有方法的局限性/130
8.1.2 INM法/130
8.1.3範圍和貢獻/131
8.2 INM框架/131
8.2.1 INM原則/132
8.2.2 INM過渡程度/132
8.2.3 INM框架架構/133
8.3 INM實時態勢感知/136
8.3.1實時監控的算法問題/136
8.3.2分佈式異常檢測/138
8.3.3避免網絡崩潰/139
8.4 INM中的自適應/142
8.4.1確保INM穩定性/142
8.4.2基於行為的緊急擁塞控制/143
8.5與其他4WARD技術的關係/145
8.6結論/145
參考文獻/146
第9章如何建立和管理連接/148
9.1簡介/148
9.2以路徑為中心的網絡架構組成部分/150
9.2.1實體/150
9.2.2分隔間/151
9.2.3通用路徑/151
9.2. 4插件接口/151
9.2.5端點/151
9.2.6選項:ForMuxer /152
9.2.7選項:中介點/152
9.3功能映射到架構構建模塊/153
9.3.1端點和實體—狀態信息保留者/153
9.3.2端點和實體—數據處理與控制/154
9.4建立通用路徑的先決條件機制/154
9.4.1 GP服務發現/155
9.4.2資源描述框架/155
9.4.3名稱解析/157
9.5建立連接/ 158
9.6管理連接/161
9.7合作和編碼框架(CCFW) /162
9.7.1 CCFW構件/163
9.7.2 GP架構中的CCFW /163
9.8管理移動性的三種方法/165
9.8.1動態移動錨定/165
9.8.2無錨點移動設計/167
9.8.3多宿主的端到端移動/168
9.9觸發器和交接決定/169
9.10結論/170
參考文獻/170
第10章如何管理和搜索/檢索信息對象/173
10.1簡介/173
10.2信息—一種用戶觀點/175
10.3架構要求/176
10.4螺母和螺栓(細節) /179
10.5操作/185
10.6演進/187
10.7結論/190
10.8相關工作/190
參考文獻/ 191
第11章應用案例—從商業想定到網絡構 /194
11.1背景/194
11.1.1基於社區的網絡/194
11.1.2商業模式/195
11.2臨時社區業務想定/197
11.2.1概述和細節/197
11.2.2角色、參與者及業務關係/198
11.3 AdHC業務想定分析—派生與業務相關的要求/201
11.4細化—派生技術要求/202
11.5運用設計過程來界定一個合適的網絡構架/203
11.5.1簡介/203
11.5.2需求分析/203
11.5. 3抽象服務設計/206
11.5.4組件設計/208
11.6可部署的網絡構架—組件和接口/209
11.7結論/210
參考文獻/210
第12章原型實現/211
12.1簡介/211
12.2網絡架構的設計、運行和應用/212
12.2.1設計—Netlet編輯器/212
12.2.2運行—節點架構原型/213
12.2.3虛擬網絡管理環境原型/215
12.2.4應用—虛擬網絡/217
12.2.5結論/219
12.3網絡虛擬化架構原型/219
12.3.1基礎設施和軟件/220
12.3.2原型概述/220
12.3.3虛擬網絡提供/221
12.3.4管理訪問/223
12.3.5結論/223
12.4緊急想定下的實時適應/224
12.4.1 原型要素/224
12.4.2實現的想定/226
12.4.3結論/228
12.5通用路徑與信息網絡(NetInf)的集成/228
12.5.1通用路徑原型應用/229
12.5.2 NetInf原型實現/230
12.5. 3通用路徑/NetInf原型結合/232
12.5.4結論/232
12.6通用路徑使用的網絡內管理跨層服務質量/233
12.6.1簡介/233
12.6.2用於通用路徑的基於跨層服務質量的試驗平台/233
12.6.3成果/235
12.6.4試驗結果/236
12.6.5結論和未來的研究工作/237
12.7結論/237
參考文獻/237
第13章結論/240
13.1社會經濟/240
13.2技術成果/ 241
13.2.1網絡設計/242
13.2.2命名和尋址/243
13.2.3安全性/244
13.2.4互聯/244
13.2.5網絡管理/244
13.2.6連接性/245
13.2.7信息對象/ 245
13.2.8原型/246
13.3從研究到現實—未來網絡的遷移路徑/248
譯者後記/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