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音手冊 混音技巧與實踐 第5版
[美]博比·奧文斯基(Bobby Owsinski)
商品描述
本書是一本全面介紹混音技術和實踐的指南,既包含了混音的基礎知識和技術細節,也通過一系列知名混音師的訪談提供了寶貴的實戰經驗和見解。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系統地介紹了混音的基礎知識和技術,從監聽環境的選擇到混音前的準備工作,再到具體的混音技巧,如動態處理、效果器使用、空間效果的應用等,作者不僅闡述了混音的歷史和發展,還詳細討論瞭如何構建混音、聲像定位、沉浸式音頻、動態和頻率處理、添加效果,以及如何讓混音更吸引人。第二部分通過一系列訪談,展示了多位知名混音師的職業生涯和工作方法。受訪混音師們分享了他們的個人經歷、工作流程、使用的技術和工具,獨特的混音技巧,以及他們在職業生涯中遇到的挑戰和解決方案。
本書適合對混音感興趣的音樂製作人、混音師及音頻相關專業的學生閱讀。無論是新手還是有經驗的混音師,都能從本書中獲得有價值的指導和靈感。
作者簡介
[美]博比·奧文斯基(Bobby Owsinski)
製作人/工程師Bobby Owsinski是音樂行業作家,擁有24本書,這些書現在是世界各地大學錄音、音樂和音樂商業項目的主要內容,包括《音樂家社交媒體推廣》《混音工程師手冊》《音樂商業咨詢書》等。 他也是《福布斯》關於新音樂業務的撰稿人,他還作為音樂品牌和音頻家出現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和美國廣播公司新聞上。他的許多書也被轉化為視頻課程,並在世界各地的會議和大學上提供演講和研討會。
目錄大綱
目錄
第 一部分 混音技巧
1 背景知識 2
1.1 混音的發展演變 2
1.2 不同的混音風格 4
1.2.1 紐約風格 5
1.2.2 洛杉磯風格 5
1.2.3 倫敦風格 5
1.2.4 納什維爾風格 5
1.2.5 其他風格 6
1.3 錄音室混音與現場混音之間差
異性的12大成因 7
1.4 混音的學習之路 8
2 監聽 10
2.1 監聽環境 10
2.2 監聽音箱:如何選擇? 12
2.3 監聽音箱的基本設置 14
2.3.1 檢查監聽音箱之間的距離 14
2.3.2 檢查監聽音箱的角度 15
2.3.3 檢查監聽音箱的安裝方式 15
2.3.4 檢查監聽音箱的參數設置 16
2.3.5 檢查高音單元的位置 17
2.3.6 檢查控制桌或調音台 17
2.4 添加超低音音箱的三個步驟 17
2.5 使用耳機混音 18
2.6 監聽音箱校準技術 20
2.7 監聽音量應如何設置 20
2.8 監聽技巧 21
2.8.1 使用多種監聽設備 21
2.8.2 單聲道監聽 22
3 混音前的準備工作 25
3.1 混音工程準備 25
3.1.1 製作工程文件副本 26
3.1.2 調整音軌節奏 26
3.1.3 檢查淡入淡出 27
3.1.4 清除雜音 27
3.1.5 挑選組合素材 28
3.1.6 修正音高 28
3.1.7 合並音軌 28
3.1.8 整理音軌 28
3.1.9 進行決策 30
3.1.10 插入段落標記 30
3.1.11 創建編組和子編組 31
3.1.12 創建效果通道 33
3.1.13 分配通道 33
3.1.14 插入壓縮器和限制器 33
3.2 個人自身準備 34
3.2.1 調整校準自己的耳朵 34
3.2.2 找到自身的聽音參考點 35
3.2.3 準備記錄筆記 35
3.2.4 讓自己舒適 35
3.2.5 多多休息 35
3.2.6 持續專註於混音 36
4 混音基礎 37
4.1 電平監測 37
4.1.1 電平表簡史 37
4.1.2 數字電平表的類型 38
4.1.3 電平表的使用 39
4.2 增益架構 40
4.2.1 設置增益 40
4.2.2 設置子編組和主輸出母線推子
電平 41
4.2.3 動態餘量及其重要的原因 42
4.3 混音方法總覽 43
4.4 混音的6大要素 44
4.5 混音中的無形因素 44
4.5.1 編曲 45
4.5.2 演奏及演唱 45
4.5.3 興趣點 45
4.6 業餘混音的表現 46
4.7 形象化混音結果 47
5 混音平衡:混音中的疊加
混合環節 49
5.1 編曲:一切的開始 49
5.1.1 張力的松緊 49
5.1.2 聲音元素的沖突 49
5.1.3 編曲元素 50
5.1.4 編曲示例 51
5.1.5 編曲規則 53
5.2 構建混音 54
5.2.1 聽覺混音法 55
5.2.2 各類儀表混音法 56
5.2.3 現代儀表混音法的使用 57
5.2.4 標尺混音(The Yardstick Mix) 60
5.3 借助粉紅噪聲進行混音 60
5.3.1 方法1:在粉紅噪聲背景下調
整單獨音軌 61
5.3.2 方法2:利用粉紅噪聲壓制混音 61
5.3.3 不同顏色噪聲之間的區別 61
5.4 參考混音 64
6 聲像全圖景要素:聲場中
混音元素的定位 66
6.1 立體聲圖像 66
6.1.1 幻像中心 67
6.1.2 三大聲像區域 68
6.1.3 大單聲道 69
6.1.4 將聲像定位至空隙處 70
6.2 立體聲音軌聲像定位策略 70
6.2.1 聲像定位不能過寬 71
6.2.2 帶有焦點的立體聲 71
6.2.3 擴展聲像至音箱之外 72
6.3 超越空間佈局定位的其他用途 72
7 沉浸式音頻:超越立體聲場 74
7.1 沉浸聲簡史 74
7.2 第 一代沉浸式音頻格式 76
7.2.1 三聲道(3.0) 76
7.2.2 LCRS四聲道(4.0) 76
7.2.3 四方聲四聲道(4.0) 77
7.2.4 五聲道(5.0) 77
7.3 第二代沉浸式音頻格式 78
7.3.1 六聲道5.1 78
7.3.2 七聲道6.1 78
7.3.3 八聲道7.1 79
7.3.4 八聲道7.1 SDDS 79
7.3.5 十二聲道10.2 80
7.3.6 十二聲道11.1 81
7.4 第三代沉浸式音頻格式 81
7.4.1 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
簡介 82
7.4.2 聲床和對象 82
7.4.3 渲染 83
7.4.4 混音註意事項 86
7.4.5 沉浸式音頻的混音方法 87
8 動態要素:壓縮、限制、
門限和嘶聲去除 92
8.1 動態控制的類型 92
8.1.1 壓縮 92
8.1.2 多段壓縮 97
8.1.3 限制 97
8.1.4 嘶聲消除器 98
8.1.5 門限 99
8.1.6 瞬態塑形器 100
8.1.7 削波器 101
8.1.8 電平控制器 101
8.2 壓縮器的使用 101
8.2.1 控制動態 101
8.2.2 壓縮用作某種效果 102
8.2.3 在信號鏈中的位置 102
8.2.4 通過聽感設置壓縮器 103
8.2.5 通過數值設置壓縮器 104
8.2.6 何為正確的壓縮量 105
8.2.7 平行壓縮 106
8.3 單件樂器的壓縮 107
8.3.1 鼓類壓縮的入門技巧 108
8.3.2 人聲的壓縮 110
8.3.3 循環樂段的壓縮 111
8.3.4 混音母線的壓縮 111
8.4 壓縮技巧 114
8.4.1 對於軍鼓 115
8.4.2 對於底鼓 115
8.4.3 對於房間話筒 115
8.4.4 對於貝斯 115
8.4.5 對於人聲 116
8.4.6 對於鋼琴 116
8.4.7 對於吉他 116
8.5 嘶聲消除器的應用 117
8.6 門限器的應用 118
9 頻率要素:使用均衡器 121
9.1 均衡處理的目標 121
9.2 均衡器的類型 123
9.2.1 靜態均衡器 123
9.2.2 動態均衡器 126
9.2.3 智能均衡器插件 127
9.2.4 濾波器 130
9.3 均衡處理方法 131
9.3.1 方法1:通過均衡提高清晰度 131
9.3.2 提高清晰度的另外一種均衡
方法 132
9.3.3 方法2:通過均衡調整體積感 133
9.3.4 方法3:頻率排布避讓 134
9.3.5 找尋令人反感的頻率 135
9.3.6 方法4:通過飽和處理來為
聲音元素增色 136
9.3.7 避免混音元素沖突 136
9.3.8 神奇的高通濾波器 137
9.3.9 魔法頻率 138
9.3.10 6個問題頻段 138
9.4 貝斯與鼓組之間的關系 139
9.5 均衡處理技巧 142
9.5.1 通用技巧 142
9.5.2 對於軍鼓 142
9.5.3 對於鼓組 142
9.5.4 對於底鼓 142
9.5.5 對於貝斯 143
9.5.6 對於吉他 144
9.5.7 對於主唱 145
10 空間要素:添加效果 146
10.1 添加效果的6大原則 146
10.2 使用延時效果 147
10.2.1 延時的不同類型 148
10.2.2 將延時合拍於音軌 149
10.2.3 設置重復次數 150
10.2.4 典型的延時設置 150
10.2.5 延時應用技巧 152
10.3 使用混響效果 153
10.3.1 不同類型的混響 153
10.3.2 將混響合拍於音軌 156
10.3.3 混響的擴散 157
10.3.4 典型的混響設置 158
10.3.5 混響使用技巧 159
10.4 使用調制效果 160
10.4.1 調制效果類型 161
10.4.2 典型的調制處理配置 162
10.4.3 調制應用技巧 163
10.5 對效果進行均衡 163
10.5.1 用於人聲 164
10.5.2 用於樂器 165
10.5.3 用於鼓組 165
10.6 分層進行效果處理 166
10.7 再放大法 167
11 吸引力元素:卓越(而非
僅僅良好)混音的關鍵 168
11.1 歌曲的整體方向 168
11.2 塑造歌曲的節奏律動 169
11.2.1 尋找節奏律動 169
11.2.2 構建律動 170
11.3 找到並突出最為重要的元素 170
11.4 15個讓混音更出色的步驟 171
12 高級技巧 173
12.1 清理工作 173
12.1.1 清除雜音 173
12.1.2 去除咔噠點擊聲和噼啪爆破音 174
12.1.3 移除計數聲 176
12.1.4 修復效果不佳的淡化處理 176
12.1.5 消除有害的失真 177
12.2 節奏對齊調整 179
12.2.1 歌曲結尾平滑順暢的秘訣 181
12.2.2 以播放列表思維進行歌曲剪輯 182
12.3 音高修正 184
12.4 聲音替換 185
12.4.1 保持聲音的自然感 186
12.4.2 聲音替換技巧 186
12.5 自動化 187
12.5.1 推子自動化 188
12.5.2 繪制自動化 189
12.5.3 利用自動化增加動態 189
12.5.4 自動化技巧 190
12.6 模板混音 190
13 母帶混音 192
13.1 混音完成的八項指標 192
13.2 電平競爭 193
13.2.1 獲取高電平(Hot Levels)的
技巧 193
13.2.2 過度壓縮 194
13.3 利用LUFS進行混音 195
13.3.1 標準 LUFS 電平 196
13.3.2 檢查流媒體平臺的聲音 198
13.4 備選混音 199
13.4.1 不同類型的備選混音 199
13.4.2 分組(Stems) 200
13.5 基於母帶處理思維的10個混音
註意事項 201
13.6 母帶處理 202
13.6.1 必須進行母帶處理的原因 203
13.6.2 如何為母帶處理及相關工程
師進行準備 204
13.6.3 在線母帶處理 204
13.6.4 自己進行母帶處理 205
第二部分 訪談
14 鮑勃·布羅克曼(Bob Brockman) 210
15 鮑勃·布洛克(Bob Bullock) 215
16 喬·基卡雷利(Joe Chiccarelli) 219
17 理乍得·齊基(Richard Chycki) 224
18 比利·德克爾(Billy Decker) 229
19 旋轉DJ手(DJ Swivel)喬丹·楊(Jordan Young) 234
20 吉米·道格拉斯(Jimmy Douglass) 240
21 本尼·法科內(Benny Faccone) 244
22 約恩·加斯(Jon Gass) 248
23 丹·科尼夫(Dan Korneff) 253
24 安德魯·莫里(Andrew Maury) 260
25 羅伯特·奧頓(Robert Orton) 266
26 格雷格·彭尼(Greg Penny) 271
27 大衛·彭薩多(David Pensado) 275
28 埃利奧特·沙伊納(Elliot Scheiner) 282
29 安德魯·謝普斯(Andrew Scheps) 287
30 肯·斯科特(Ken Scott) 292
31 埃德·西伊(Ed Seay) 297
附錄 術語表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