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信息:香農、維特根斯坦、圖靈和喬姆斯基對信息的兩次分離
楊志剛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本書力圖把對信息問題的思考從香農的工具層次中解放出來,將其提升到哲學高度,尋找能夠打開思維空間的制高點和新視野。本書嘗試從創新的角度獨立尋找認知信息的路徑和方法,將哲學、心理學、語言學的分析工具進行歸納,以期形成適合研究主題的系統思路和方法。本書對波普爾的三元世界觀、三位一體腦和語言三元組這幾個哲學、心理學和語言學工具進行了系統性識別和梳理,用圖靈所說的“剝洋蔥皮”的方法觀察不同層次信息結構的演化形態和進程,提出了系統思維邏輯的三個步驟:一是從信息的本質出發—建立“主客體關系的存在形態”的視野;二是從信息的主體性考察—分析信息獨立存在的條件;三是從演化的趨勢判斷—探索獨立的信息結構被異化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楊志剛:2004年1月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獲管理學博士學位。 2008年9月—2013年12月,電子科技情報所信息化研究與促進中心副研究員、副主任。 2013年12月—2014年7月,信息化推進司產業信息化處副調研員。 2014年7月—2017年12月,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副調研員、信息經濟處副處長、處長。 2019年9月至今,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信息化研究所副研究員。
目錄大綱
第 一章 論數字化信息 1
一、三元世界中的信息、知識和智能 2
1、波普爾的三元世界觀 2
2、其他三元世界觀 3
3、知識和智能在三元世界中的位置 4
4、國內有關研究 5
二、數據、信息和知識的關係 6
1、關於數據、知識和信息的理解 7
2、DIK金字塔 9
3、結構化的理解 10
4、KIME正方形 11
三、數字化帶來的變化 12
1、數字與數字化的意思 12
2、數字化記錄的信息和知識極大豐富 14
3、數字化計算的結構化能力不斷增強 15
4、數字化通信網絡改變人類社會 17
四、信息的含義及其回歸 18
1、信息與含義的分離 18
2、信息的含義 20
2、語義信息的含義 23
3、含義的回歸 31
五、信息的含義如何實現 35
1、人腦信息處理系統 36
2、情緒的回歸 39
3、影響信息含義獲取的方法 41
六、三元世界的變化 44
1、數字化信息世界快速膨脹 44
2、數字化信息世界動態化 46
3、數字化信息的流變 47
4、信息超載和流變帶來的問題 48
5、應對問題的辦法 50
6、關於這個世界的名字 51
七、繼續變化的世界 52
1、AI重新崛起 52
2、AI是否會成為新的一極 54
3、賽博物理系統 56
八、小結 57
第二章 關於語義信息的若干隱喻 60
一、信息通信網絡好像公路、鐵路、水路 60
二、電、磁、光、紙等載體(通信信號)好像汽車、火車、輪船等運輸工具 60
三、信息的語法(符號)好像集裝箱 60
四、信息的語義好像集裝箱裡裝的貨物 61
1、準備工作 61
2、雙方商定好的情景(定向通信情景) 62
3、雙方沒商定好的情景(非定向通信情景) 62
第三章 論數字經濟治理 67
一、涉及的主體和規則 67
二、個人信息、權利及保護 68
1、個人信息的性質和特點 68
2、個人信息的權利 72
3、個人信息的存在現狀 75
4、個人信息保護的難點 78
5、未來個人信息及權利的意義 80
三、規則的修訂與更新 82
1、舊約及向線上的延伸(舊約的修訂) 82
2、區塊鏈新約的烏托邦實踐 85
3、從機器之約延伸到人—人之約的距離 88
4、新舊約的現實選擇 90
四、AI道德和倫理 92
1、道德和倫理 92
2、道德判斷和倫理選擇 93
3、關於AI道德和倫理問題的構建 102
五、語義信息的安全 104
六、小結 107
第四章 第二次分離 109
一、語言中的指稱和邏輯 109
1、對象、名稱、記號和指謂 110
2、關於指稱 111
3、關於“說”和“讀” 120
4、關於“不可說” 121
5、指稱和邏輯 123
6、老子的看法 123
7、完全語義 124
二、邏輯和指稱的分離 124
1、維特根斯坦做的分離 124
2、圖靈做的分離 125
3、圖靈與維特根斯坦分離的比較 128
4、喬姆斯基做的分離 132
5、喬姆斯基和維特根斯坦分離的比較 133
6、信息的兩次分離 136
7、指稱的通信 137
8、信息兩次分離的意義 141
三、邏輯有沒有含義 142
1、這個問題的意義 142
2、為什麼認為邏輯是語義的一部分 143
3、維特根斯坦的看法 144
4、邏輯的客觀知識特徵 145
四、指稱後面的東西為什麼“不可說”? 147
1、指稱是意義的由來 147
2、指稱是信息傳送之前的東西 147
3、作為摩擦力的指稱和交易成本 147
4、維特根斯坦的努力和無奈 149
5、能否用邏輯研究非邏輯問題 150
6、邏輯和非邏輯的調和 152
7、語法和語義如何連接 153
8、作為旁證的道德兩難問題 154
9、指稱語義和邏輯語義的比較 155
10、用機器能否推算語義 157
11、還能“說”點什麼 158
五、關於指稱的作用的不同看法 159
1、維特根斯坦的看法 159
2、羅素和其他人的認識 160
3、圖靈們的想法 161
4、喬姆斯基對指稱的質疑 165
5、對維特根斯坦的理解 168
六、關於“強人工智能和AI能否獲得意識”的問題 171
1、到底該問什麼問題 171
2、關於自我意識及其形成 173
3、人類如何獲得自我意識 173
4、關於意義和指稱語義產生的猜想 175
5、真正該擔心的事情—機器會不會“頓悟” 178
七、“順應語境的語義遷移能力”有關的研究 179
1、直覺、暗默知識、類比和隱喻 179
2、波蘭尼的暗默知識 179
3、侯世達的類比 180
4、隱喻—類比的表兄 181
5、最神秘的地方 182
6、批評與辯護 183
八、“西醫”和“中醫” 184
1、哲學治病 184
2、“中醫”和“西醫” 184
3、“中醫”可期待嗎? 186
附錄1 189
附錄2 202
附錄3 204
參考文獻235
後記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