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無線增強設計與國際標準
劉曉峰 沈祖康 王欣暉 魏貴明 高秋彬 徐曉東
買這商品的人也買了...
-
$1,225RF Microelectronics, 2/e (IE-Paperback)
-
$820$779 -
$8115G 無線系統設計與國際標準
-
$7095G NR 物理層技術詳解:原理、模型和組件 (5G Physical Layer: Principles, Models and Technology Components)
-
$714$678 -
$1,194$1,134 -
$1,008$958 -
$2,650$2,518 -
$4225G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術:理論、算法與實現
-
$4755G 無線網絡優化
-
$6075G 移動通信網絡規劃與設計
-
$9595G 核心網規劃與應用
-
$658國之重器出版工程 5G網絡安全實踐
-
$7105G 網絡優化與實踐進階
-
$9005G 技術核心與增強:從 R15 到 R16
-
$305智能優化算法及其 MATLAB 實例, 3/e
-
$454MATLAB R2020a從入門到精通(升級版)
-
$450$405 -
$894$849 -
$2,170$2,062 -
$430$387 -
$505MATLAB 信號處理與應用
-
$237信號與系統(MATLAB版·微課視頻版)
-
$570$542 -
$1,200$792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5G無線增強設計與國際標準 主要介紹了5G無線增強技術及相應的國際標準化內容。其中,包括5G車聯網技術、5G非授 權接入技術、大規模天線增強技術、終端節能技術、超高可靠低時延(URLLC)技術、接入增強技術(包括非正交多址標準化過程的介紹)、多連接及載波聚合增強技術等。本書不僅對這些關鍵技術進行了介紹,還對這些技術的標準化過程及標準化方案進行了詳細分析。 本書適合從事移動通信研究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從事移動通信工作的工程師及希望瞭解5G相關情況的專業人士閱讀。
作者簡介
刘晓峰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任级工程师,北京邮电大学博士,IMT-2020(5G)推进组国际合 作组、5G与AI融合研究任务组组长。多项国家重大专项负责人,多次荣获CCSA国际标准一等奖。
沈祖康
华为无线标准部部长,3GPP标准技术专家,3GPP TS 38.212编辑人。清华大学本科,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
王欣晖
中兴通讯无线标准总经理、副总裁,东北大学硕士。3GPP TSG GERAN副主 席,CCSA TC5副主 席。多次荣获CCSA国际标准一等奖,全球拥有授 权专利超50项。
魏贵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所无线与移动研究部主任,曾兼任TD-SCDMA专家组、TD-LTE工作组办公室主任,长期从事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产业组织和发展策略等研究工作。
高秋彬
教授级高工,清华大学博士,大唐移动3GPP国际标准高 级技术专家。2014年获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青年科学家奖,2019年获中国专利奖金奖。
徐晓东
中国移动3GPP国际标准技术专家,3GPP RAN副主 席,东南大学博士。
目錄大綱
第1章 5G無線增強設計概述
1.1 5G無線增強設計概覽 3
1.2 5G無線增強關鍵技術總體設計思路 4
第2章 接入增強
2.1 2步隨機接入 10
2.1.1 基本原理及應用場景 10
2.1.2 整體流程 12
2.1.3 MsgA PRACH 14
2.1.4 MsgA PUSCH 19
2.1.5 功率控制 23
2.1.6 MsgB設計 26
2.2 非正交多址 35
2.2.1 基於比特級處理的多址標識 38
2.2.2 基於符號級處理的多址標識 39
2.2.3 其他多址標簽設計 44
2.3 小結 46
第3章 增強多天線技術
3.1 增強通道狀態信息反饋 48
3.1.1 基本原理 48
3.1.2 碼本結構 49
3.1.3 碼本參數指示 52
3.1.4 CSI丟棄以及碼本子集約束 56
3.1.5 埠選擇碼本 59
3.1.6 UCI上報 59
3.2 增強波束管理 60
3.2.1 基本原理 60
3.2.2 降低開銷和時延 60
3.2.3 SCell波束失效恢復 65
3.2.4 L1-SINR 68
3.3 多點協作傳輸 68
3.3.1 基本原理 68
3.3.2 S-DCI方案 70
3.3.3 M-DCI方案 75
3.3.4 URLLC增強方案 78
3.4 上行滿功率發送 82
3.4.1 基本原理 82
3.4.2 Mode 0方案 83
3.4.3 Mode 1方案 84
3.4.4 Mode 2方案 86
3.5 參考信號增強 87
3.5.1 基本原理 87
3.5.2 基於CP-OFDM波形的PDSCH/PUSCH的DMRS增強 87
3.5.3 基於DFT-s-OFDM波形的PUSCH/PUCCH的DMRS增強 88
3.6 小結 89
第4章 定位技術
4.1 概述 92
4.2 NR R16定位技術介紹 94
4.2.1 NR E-CID定位技術 94
4.2.2 NR DL-TDOA定位技術 95
4.2.3 NR UL-TDOA定位技術 96
4.2.4 NR Multi-RTT定位技術 98
4.2.5 NR DL-AoD定位技術 100
4.2.6 NR UL-AoA定位技術 101
4.2.7 NR RAT混合定位技術 101
4.3 定位測量值 102
4.3.1 UE定位測量值 102
4.3.2 基站定位測量值 105
4.3.3 定位測量值的取值範圍和分辨率 107
4.3.4 定位測量值質量指示 107
4.4 下行定位參考信號 108
4.4.1 DL PRS設計 109
4.4.2 DL PRS配置 115
4.5 上行定位參考信號 119
4.5.1 上行定位參考信號設計 119
4.5.2 上行定位參考信號配置 124
4.6 物理層過程 126
4.6.1 下行物理層過程 126
4.6.2 上行物理層過程 129
4.7 定位協議架構和高層定位過程 133
4.7.1 定位架構 133
4.7.2 定位功能概述 136
4.7.3 定位過程 137
4.7.4 定位安全 139
4.7.5 廣播定位輔助數據 140
4.8 非RAT相關定位方法 143
4.8.1 概述 143
4.8.2 A-GNSS 143
4.8.3 大氣壓力傳感器定位 144
4.8.4 WLAN定位 144
4.8.5 藍牙定位 144
4.8.6 TBS定位 145
4.8.7 慣導定位 145
4.9 定位性能 145
4.10 小結 147
第5章 終端節能技術
5.1 概述 150
5.2 技術原理 152
5.2.1 PDCCH監聽減少 152
5.2.2 時域自適應節能 155
5.2.3 頻域自適應節能 156
5.2.4 天線域自適應節能 157
5.2.5 無線資源管理測量節能 157
5.3 DRX優化 159
5.4 輔小區休眠行為 161
5.4.1 輔小區休眠行為引入 161
5.4.2 輔小區休眠行為狀態轉換 163
5.4.3 DRX激活期內輔小區休眠行為指示 163
5.5 節能信號設計 164
5.5.1 節能信號功能 165
5.5.2 節能信號傳輸通道 166
5.5.3 節能信號DCI格式 170
5.6 跨時隙調度節能技術 171
5.6.1 跨時隙調度節能技術原理 172
5.6.2 跨時隙調度節能技術流程 172
5.6.3 跨時隙調度節能方案指示 173
5.7 最大MIMO層數自適應節能技術 176
5.8 終端網絡協同 177
5.8.1 釋放偏好上報 177
5.8.2 配置參數偏好上報 177
5.9 RRM測量放鬆 178
5.10 小結 179
第6章 V2X
6.1 NR V2X總體架構和設計 183
6.2 NR V2X同步機制 185
6.2.1 NR SLSS設計 185
6.2.2 NR S-SSB結構設計 186
6.2.3 NR PSBCH內容設計 187
6.2.4 S-SSB資源配置 189
6.2.5 Sidelink同步優先級設計 190
6.3 物理層結構 191
6.3.1 時頻結構 191
6.3.2 資源池配置 193
6.3.3 PSSCH 195
6.3.4 PSCCH 195
6.3.5 DMRS 198
6.3.6 PSFCH 199
6.3.7 AGC 201
6.4 物理層過程 201
6.4.1 HARQ過程 201
6.4.2 功率控制 206
6.4.3 CSI反饋 207
6.5 資源分配 208
6.5.1 模式2資源分配過程 208
6.5.2 模式1資源分配過程 212
6.6 小結 215
第7章 5G超高可靠低時延通信增強
7.1 5G超高可靠低時延通信增強綜述 218
7.2 5G URLLC R16標準化設計 220
7.2.1 物理下行控制通道增強 220
7.2.2 上行控制信息反饋增強 228
7.2.3 物理上行數據通道增強 231
7.2.4 上行免授權傳輸增強 239
7.2.5 下行半靜態調度增強 245
7.2.6 上行終端間復用 248
7.2.7 上行終端內不同業務復用 254
7.3 小結 258
第8章 接入回傳一體化(IAB)
8.1 概述 261
8.2 IAB網絡架構及協議棧 261
8.2.1 網絡架構 261
8.2.2 協議棧 265
8.3 物理層設計 269
8.3.1 IAB節點發現和測量 269
8.3.2 IAB節點隨機接入 271
8.3.3 IAB同步定時 273
8.3.4 IAB資源復用 275
8.4 IAB承載映射及路由 280
8.4.1 承載映射 280
8.4.2 路由 283
8.5 IAB拓撲管理 286
8.5.1 IAB節點啟動 286
8.5.2 IAB節點遷移 290
8.5.3 IAB節點無線鏈路失敗 292
8.6 其他 294
8.6.1 流控 294
8.6.2 低時延調度 296
8.6.3 LTE路徑傳輸F1-C數據 299
8.6.4 IP地址獲取 301
8.7 小結 302
第9章 5G免許可接入設計
9.1 5G免許可接入設計整體考慮 305
9.1.1 免許可頻段監管規則 305
9.1.2 免許可接入頻段及部署場景 306
9.1.3 免許可接入頻段物理層設計 307
9.2 免許可接入標準化設計 317
9.2.1 初始接入通道及信號設計 317
9.2.2 下行通道及信號設計 320
9.2.3 上行通道及信號設計 325
9.2.4 通道接入過程設計 328
9.2.5 初始接入過程增強 334
9.2.6 HARQ增強 335
9.2.7 預配置增強 339
9.2.8 大帶寬增強 341
9.3 小結 342
第10章 5G雙連接和載波聚合
10.1 背景 344
10.1.1 5G CA 344
10.1.2 5G MR-DC 345
10.1.3 MR-DC和NR CA增強的R16立項內容 345
10.2 NR CA增強 346
10.2.1 不同子載波間隔的跨載波調度/CSI-RS觸發 346
10.2.2 異步CA 349
10.2.3 減時延 350
10.3 MR-DC增強 354
10.3.1 NR-DC上行功率控制 354
10.3.2 上行傳輸增強 355
10.3.3 減時延 360
10.3.4 降開銷 366
10.4 小結 36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