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病毒原理與防範(第2版)
秦志光 張鳳荔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隨著電腦及電腦網絡的發展,伴隨而來的電腦病毒的傳播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註。本書在第 1 版的基礎上,增加了網絡病毒相關的理論和技術內容,全面介紹了電腦病毒的工作機制與原理以及檢測和防治各種電腦病毒的方法。主要內容包括電腦病毒的工作機制和發作表現,新型電腦病毒的主要特點和技術,電腦病毒檢測技術, 典型電腦病毒的原理、清除和防治,網絡安全,系統漏洞攻擊和網絡釣魚概述、即時通信病毒和移動通信病毒分析、常用反病毒軟件的使用技巧,以及6 個綜合實驗。
作者簡介
秦志光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共黨員。現任電子科技大學電腦科學與工程學院(示範性軟件學院)院長,四川省新型電腦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電腦科學與技術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議評審專家,國家科技部、教育部同行評議專家,四川省科技廳電子信息技術專家組成員,四川省軟件行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四川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
張鳳荔 電子科技大學 教授、博導。1986年研究生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原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電腦軟件專業研究生,2000年到2002年美國依理諾大學芝加哥分校電腦系訪問學者,在OuriWolfson教授的指導下,從事時間空間數據庫移動數據庫系統的開發和研究。2003年到2007年在電子科技大學電腦學院在職攻讀博士,2007年獲得電腦應用技術工學博士學位。1986年以來主要在電子科技大學從事電腦教學和科研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或主研完成多項“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並先後參加、組織、設計和實施了多個應用項目如企業MIS系統、基於廣域網環境的高速公路收費與監控系統、高速公路收費與清分系統、不停車收費系統應用軟件等,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三等獎各一次。2002以來,作為技術負責人參與多項863項目“戰略預警與監管技術研究”等、四川省科技廳項目有“網絡信息防護技術研究---快速反映融災難恢復”等,作為項目負責人,負責多項電子發展基金、四川省基金包括基於GIS的移動數據的智能管理等、國家網絡安全中心基金如網絡安全態勢感知與趨勢分析系統等、應用項目“電腦輔助裝配管理系統”的研究和實施。主要研究領域網絡安全及其應用、移動數據管理和數據庫系統及其安全。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宏觀網絡安全和移動數據管理。承擔863、電子信息發展基金等多項科研任務。
目錄大綱
目 錄
第 1章 電腦病毒概述 1
1.1 電腦病毒的產生與發展 1
1.1.1 電腦病毒的起源 1
1.1.2 電腦病毒發展背景 2
1.1.3 電腦病毒發展歷史 4
1.4 電腦病毒的演化 7
1.2 電腦病毒的基本概念 8
1.2.1 電腦病毒的生物特徵 8
1.2.2 電腦病毒的生命周期 9
1.2.3 電腦病毒的傳播途徑 10
1.2.4 電腦病毒發作的一般症狀 10
1.3 電腦病毒的分類 11
1.3.1 電腦病毒的基本分類--一般分類方法 11
1.3.2 按照電腦病毒攻擊的系統分類 12
1.3.3 按照電腦病毒的寄生部位或傳染對象分類 13
1.3.4 按照電腦病毒的攻擊機型分類 13
1.3.5 按照電腦病毒的鏈接方式分類 14
1.3.6 按照電腦病毒的破壞情況分類 14
1.3.7 按照電腦病毒的寄生方式分類 15
1.3.8 按照電腦病毒激活的時間分類 15
1.3.9 按照電腦病毒的傳播媒介分類 15
1.3.10 按照電腦病毒特有的算法分類 16
1.3.11 按照電腦病毒的傳染途徑分類 16
1.3.12 按照電腦病毒的破壞行為分類 17
1.3.13 按照電腦病毒的“作案”方式分類 18
1.3.14 Linux平臺下的病毒分類 19
1.4 因特網環境下病毒的多樣化 20
1.4.1 網絡病毒的特點 20
1.4.2 即時通訊病毒 22
1.4.3 手機病毒 22
1.4.4 流氓軟件 23
習 題 24
第 2章 傳統電腦病毒的工作機制及發作表現 25
2.1 病毒的工作步驟分析 25
2.1.1 電腦病毒的引導模塊 26
2.1.2 電腦病毒的感染模塊 26
2.1.3 電腦病毒的表現模塊 26
2.2 電腦病毒的引導機制 27
2.2.1 電腦病毒的寄生對象 27
2.2.2 電腦病毒的寄生方式 28
2.2.3 電腦病毒的引導過程 29
2.3 電腦病毒的傳染機制 30
2.3.1 電腦病毒的傳染方式 30
2.3.2 電腦病毒的傳染過程 30
2.3.3 系統型電腦病毒傳染機理 31
2.3.4 文件型電腦病毒傳染機理 32
2.4 電腦病毒的觸發機制 32
2.5 電腦病毒的破壞機制 34
2.6 電腦病毒的傳播機制 34
2.7 電腦病毒發作前的表現 35
2.8 電腦病毒發作時的表現 39
2.9 電腦病毒發作後的表現 43
習 題 45
第3章 新型電腦病毒的發展趨勢及特點和技術 46
3.1 新型電腦病毒的發展趨勢 46
3.1.1 電腦病毒的發展趨勢 46
3.1.2 近年主要流行病毒 48
3.2 新型電腦病毒發展的主要特點 49
3.2.1 新型電腦病毒的主要特點 50
3.2.2 基於“Windows”的電腦病毒 52
3.2.3 新型電腦病毒的傳播途徑 54
3.2.4 新型電腦病毒的危害 57
3.2.5 電子郵件成為電腦病毒傳播的主要媒介 60
3.2.6 新型電腦病毒的**主要載體 60
3.3 新型電腦病毒的主要技術 65
3.3.1 ActiveX與Java 65
3.3.2 電腦病毒的駐留內存技術 66
3.3.3 修改中斷向量表技術 68
3.3.4 電腦病毒隱藏技術 69
3.3.5 對抗電腦病毒防範系統技術 76
3.3.6 技術的遺傳與結合 76
3.4 網絡環境下電腦病毒的特點探討 77
3.5 電腦網絡病毒的傳播方式 78
3.6 電腦網絡病毒的發展趨勢 79
3.7 雲安全服務將成為新趨勢 80
習 題 81
第4章 電腦病毒檢測技術 83
4.1 電腦反病毒技術的發展歷程 83
4.2 電腦病毒檢測技術原理 84
4.2.1 電腦檢測病毒技術的基本原理 84
4.2.2 檢測病毒的基本方法 85
4.3 電腦病毒主要檢測技術和特點 85
4.3.1 外觀檢測法 86
4.3.2 系統數據對比法 86
4.3.3 病毒簽名檢測法 89
4.3.4 特徵代碼法 89
4.3.5 檢查常規內存數 91
4.3.6 校驗和法 92
4.3.7 行為監測法(實時監控法) 93
4.3.8 軟件模擬法 94
4.3.9 啟發式代碼掃描技術 96
4.3.10 主動內核技術 100
4.3.11 病毒分析法 101
4.3.12 感染實驗法 102
4.3.13 算法掃描法 104
4.3.14 語義分析法 104
4.3.15 虛擬機分析法 107
4.4 電腦網絡病毒的檢測 110
4.5 電腦病毒檢測的作用 110
4.6 電腦病毒檢測技術的實現 111
習 題 111
第5章 典型電腦病毒的原理、防範和清除 114
5.1 電腦病毒防範和清除的基本原則和技術 114
5.1.1 電腦病毒防範的概念和原則 114
5.1.2 電腦病毒預防基本技術 115
5.1.3 清除電腦病毒的一般性原則 116
5.1.4 清除電腦病毒的基本方法 116
5.1.5 治療電腦病毒的一般過程 117
5.1.6 電腦病毒預防技術 118
5.1.7 電腦病毒免疫技術 119
5.1.8 漏洞掃描技術 122
5.1.9 實時反病毒技術 123
5.1.10 防範電腦病毒的特殊方法 124
5.2 引導區電腦病毒 125
5.2.1 原理 126
5.2.2 預防 127
5.2.3 檢測 127
5.2.4 清除 128
5.3 文件型病毒 128
5.3.1 原理 128
5.3.2 預防 130
5.3.3 檢測 131
5.3.4 清除 134
5.3.5 CIH病毒 134
5.4 文件與引導復合型病毒 138
5.4.1 原理 138
5.4.2 “新世紀”電腦病毒的表現形式 139
5.4.3 “新世紀”電腦病毒的檢測 139
5.4.4 “新世紀”電腦病毒的清除 139
5.5 腳本病毒 140
5.5.1 原理 140
5.5.2 檢測 143
5.5.3 清除 144
5.6.1 原理 145
5.6.2 預防 148
5.6.3 檢測 149
5.6.4 清除 149
5.7 特洛伊木馬病毒 150
5.7.1 原理 150
5.7.2 預防 157
5.7.3 檢測 157
5.7.4 清除 159
5.8 蠕蟲病毒 160
5.8.1 基本原理 160
5.8.2 預防 162
5.8.3 清除 164
5.9 黑客型病毒 164
5.10 後門病毒 166
5.10.1 原理 166
5.10.2 IRC後門電腦病毒 168
5.10.3 密碼破解的後門 169
5.11 不同操作系統環境下的電腦病毒 170
5.11.1 32位操作系統環境下的電腦病毒 171
5.11.2 64位操作系統環境下的電腦病毒 172
5.12 壓縮文件病毒 173
5.13 安全建議 173
習 題 174
第6章 網絡安全 176
6.1 網絡安全概述 176
6.1.1 網絡安全的概念 176
6.1.2 網絡安全面臨的威脅 177
6.1.2 網絡安全防範的內容 178
6.2 Internet服務的安全隱患 180
6.2.1 電子郵件 180
6.2.2 文件傳輸(FTP) 181
6.2.3 遠程登錄(Telnet) 181
6.2.4 黑客 182
6.2.5 電腦病毒 182
6.2.6 用戶終端的安全問題 182
6.2.7 用戶自身的安全問題: 183
6.2.8 APT攻擊 183
6.3 垃圾郵件 184
6.3.1 垃圾郵件的定義 184
6.3.2 垃圾郵件的危害 184
6.3.3 追蹤垃圾郵件 185
6.3.4 郵件防毒技術 185
6.4 系統安全 187
6.4.1 網絡安全體系 187
6.4.2 加密技術 188
6.4.3 黑客防範 192
6.4.4 安全漏洞庫及補丁程序 195
6.5 惡意代碼的處理 196
7.5.1 惡意代碼的種類 196
6.5.2 惡意代碼的傳播手法 198
6.5.3 惡意代碼的發展趨勢 199
6.5.4 惡意代碼的危害及其解決方案 200
7.5.5 網頁的惡性修改 201
6.6 網絡安全的防範技巧 201
6.7 用戶對電腦病毒的認識誤區 206
習 題 208
第7章 系統漏洞攻擊和網絡釣魚概述 209
7.1 系統漏洞 209
7.2 Windows操作系統漏洞 209
7.3 Linux操作系統的已知漏洞分析 213
7.4 漏洞攻擊病毒背景介紹 217
7.5 漏洞攻擊病毒分析 224
7.5.1 沖擊波病毒 224
7.5.2 振盪波病毒 225
7.5.3 震盪波"與"沖擊波"病毒橫向對比與分析 226
7.5.4 紅色代碼病毒 227
7.5.5 Solaris蠕蟲 228
7.5.6 震網病毒 228
7.5.7 APT攻擊 231
7.6 針對ARP協議安全漏洞的網絡攻擊 235
1.同網段ARP欺騙分析 235
2.不同網段ARP欺騙分析 236
3.ARP欺騙的防禦原則 237
7.7 系統漏洞攻擊病毒的安全建議 237
7.8 網絡釣魚背景介紹 241
7.9 網絡釣魚的手段及危害 242
7.9.1 利用電子郵件“釣魚” 243
7.6.2 利用木馬程序“釣魚” 243
7.9.3 利用虛假網址“釣魚” 243
7.9.4 假冒知名網站釣魚 243
7.9.5 其他釣魚方式 244
7.10 防範網絡釣魚的安全建議 244
7.10.1 金融機構採取的網上安全防範措施 244
7.10.2 對於個人用戶的安全建議 245
習題 246
第8章 即時通信病毒和移動通信病毒分析 248
8.1 即時通信病毒背景介紹 248
8.1.1 即時通信 248
8.1.2 主流即時通信軟件簡介 249
8.1.3 IM軟件的基本工作原理 251
8.2 即時通信病毒的特點及危害 255
8.3 即時通信病毒發作現象及處理方法 257
8.4 防範即時通信病毒的安全建議 259
8.5 移動通信病毒背景介紹 261
8.5.1 移動通信病毒的基本原理 262
8.5.2 移動通信病毒的傳播途徑 263
8.5.3 移動通信病毒的危害 264
8.5.4 移動通信病毒的類型 266
8.6 移動通信病毒的發作現象 267
8.6.1 破壞操作系統 267
8.6.2 破壞用戶數據 268
8.6.3 消耗系統資源 268
8.6.4 竊取用戶隱私 268
8.6.5 惡意扣取費用 269
8.6.6 遠程控制用戶手機 269
8.6.7 其他表現方式 270
8.7 典型移動通信病毒分析 270
8.7.1 移動通信病毒發展過程 270
8.7.2 典型手機病毒--手機支付病毒 272
8.7.3 手機病毒的傳播和威脅趨勢 274
8.7.4 手機反病毒的技術的發展趨勢 276
8.8 防範移動通信病毒的安全建議 277
習 題 278
第9章 常用反病毒軟件 279
9.1 國內外反病毒行業發展歷史與現狀 279
9.1.1 反病毒軟件行業的發展歷程 279
9.1.2 國內外反病毒軟件行業所面臨的嚴峻形勢 281
9.2 使用反病毒軟件的一般性原則 285
9.2.1 反病毒軟件選用準則 285
9.2.2 使用反病毒軟件註意要點 285
9.2.3 理想的反電腦病毒工具應具有的功能 286
9.3 部分反電腦病毒工具簡介 286
9.3.1 瑞星殺毒軟件V16 287
9.3.2 騰訊電腦管家 288
9.3.3 360殺毒軟件 289
9.3.4 諾頓網絡安全特警 289
9.3.5 McAfee VirusScan 290
9.3.6 PC-cillin 291
9.3.7 卡巴斯基安全部隊 292
9.3.8 江民殺毒軟件KV2011 293
9.3.9 金山毒霸2011 295
9.3.10 微點殺毒軟件 296
9.3.11 小紅傘個人免費版 297
9.3.12 ESET NOD32 殺毒軟件 298
9.3.13 BitDefender比特梵德殺毒軟件 298
9.3.14 微軟免費殺毒軟件Microsoft Security Essentials (MSE) 298
9.3.15 Comodo 免費殺毒軟件(科摩多,俗稱“毛豆”) 299
9.3.16 avast!免費殺毒軟件 299
習 題 300
附錄 電腦病毒原理與防範實驗 301
附1.1 實驗1 PE文件格式的分析和構造 301
附1.1.1 實驗目的 301
附1.1.2 實驗要求 301
附1.1.3 實驗環境 301
附1.1.4 實驗相關基礎知識 301
附1.1.5 實驗過程 307
附1.2 實驗2 PE文件的加載、重定位和執行過程 316
附1.2.1 實驗目的 316
附1.2.2 實驗要求 317
附1.2.3 實驗環境 317
附1.2.4 實驗相關基礎知識 317
附1.2.5 實驗步驟 317
附1.2.6 重定位自己的EXE 319
附1.2.7 自己加載自己的exe和一個自己的dll 320
附1.2.8 部分程序代碼 323
附1.3 實驗3 腳本病毒的分析 332
附1.3.1 實驗目的 332
附1.3.2 實驗要求 332
附1.3.3 實驗環境 332
附1.3.4 實驗原理 332
附1.3.5 實驗步驟 333
附1.4 實驗4 蠕蟲病毒的分析 335
附1.4.1 實驗目的 335
附1.4.2 實驗要求 336
附1.4.3 實驗環境 336
附1.4.4 實驗原理 336
附1.4.5 實驗步驟 337
附1.5 實驗5 木馬機制分析和木馬線程註入技術 340
附1.5.1 實驗目的 340
附1.5.2 實驗要求 340
附1.5.3 實驗環境 340
附1.5.4 實驗原理 340
附1.5.5 實驗步驟 343
附1.6 實驗6 反病毒軟件的功能和性能分析 348
附1.6.1 實驗目的 348
附1.6.2 實驗要求 348
附1.6.3 實驗環境 348
附1.6.4 實驗原理 348
附1.6.5 實驗步驟 348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