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窩物聯網:從大規模商業部署到 5G 關鍵應用, 2/e (Cellular Internet of Things: From Massive Deployments to Critical 5G Applications, 2/e)

Olof Liberg,Marten Sundberg , Eric Wang 齊志強,王春萌,黨彥平,陳昭華譯譯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本書為讀者展示了3GPP標準組織和MFA聯盟為開發蜂窩物聯網系統而進行的近期工作內容。
同時揭示了作者超越技術標準的洞察力,成為無線領域中工程師和決策者的必備選擇。
本書特色:
介紹大規模機器類通信(mMTC)用例來連接數十億超低複雜度設備。
介紹超可靠低時延通信(URLLC)系統服務的關鍵機器類通信(cMTC)用例來滿足嚴格的時延和可靠性需求。
面向基於2G,4G和5G的授權和非授權頻譜技術以及描述如何設計這些技術來定義蜂窩物聯網。
EC-GSM-IoT,LTE-M,NB-IoT,LTE URLLC和NR URLLC,以及這些蜂窩物聯網技術如何支持mMTC和cMTC用例。
介紹為物聯網提供連接性的總體競爭環境,其中包括在非授權頻段上頗具前景的技術。
5G性能需求和如何通過蜂窩物聯網技術來滿足這些需求,以及不同技術性能的比較。

目錄大綱

推薦序
譯者序
前言
致謝
作者簡介
第1章物聯網1
1.1簡介1
1.2物聯網通信技術2
1.2.1蜂窩物聯網3
1.2.2非授權頻譜技術5
1.3本書概述6

第2章全球蜂窩物聯網標準8
2.1 3GPP 8
2.2蜂窩系統架構10
2.2.1網絡架構10
2.2.2無線協議架構12
2.3從機器類通信到蜂窩物聯網14
2.3.1接入級別和過載控制14
2.3.2小數據傳輸16
2.3.3設備節能17
2.3.4基於LTE的低成本MTC設備研究21
2.3.5超低複雜度和低吞吐量物聯網的蜂窩系統支持研究23
2.3.6 LTE時延降低技術研究24
2.4 5G演進24
2.4.1 IMT-2020 24
2.4.2 3GPP 5G 25
2.5 MFA標準組織31

第3章LTE-M 34
3.1背景34
3.1.1 3GPP標準34
3.1.2無線接入設計原則36
3.2物理層39
3.2 .1物理資源39
3.2.2傳輸方案40
3.2.3設備類型和能力44
3.2.4下行物理層信道和信號47
3.2.5上行物理層信道和信號65
3.3空閒模式和連接模式過程76
3.3.1空閒模式過程76
3.3 .2連接模式過程91
3.3.3空閒模式與連接模式的共同過程105
3.4 NR與LTE-M共存112

第4章LTE-M性能118
4.1性能目標118
4.2覆蓋119
4.3數據速率121
4.3.1下行數據速率121
4.3.2上行數據速率123
4.4時延124
4.5電池壽命127
4.6容量128
4.7設備複雜度131

第5章NB-IoT 134
5.1背景134
5.1.1 3GPP標準134
5.1.2無線接入設計原則136
5.2物理層142
5.2.1物理資源142
5.2.2傳輸方案147
5.2.3設備類型和能力149
5.2.4下行物理信道和信號150
5.2.5上行物理信道和信號168
5.2.6基帶信號的生成182
5.2.7傳輸間隙185
5.2.8 TDD 187
5.3空閒模式和連接模式過程193
5.3.1空閒模式過程193
5.3.2連接模式過程213
5.4 NR與NB-IoT共存229
5.4.1 NR和NB-IoT為相鄰載波232
5.4.2 NB-IoT在NR的保護頻段內233
5.4.3 NR資源塊內部署NB-IoT 234

第6章NB-IoT性能237
6.1性能目標237
6.2覆蓋和數據速率238
6.2.1評估假設238
6.2.2下行覆蓋性能241
6.2.3上行覆蓋性能246
6.3峰值數據速率249
6.3.1 Release 13 Cat-NB1設備249
6.3.2 Cat-NB2設備配置一個HARQ進程251
6.3.3設備配置兩個同時活躍的HARQ進程252
6.4時延253
6.4.1評估假設253
6.4.2時延性能255
6.5電池壽命255
6.5.1評估假設255
6.5.2電池壽命性能257
6.6容量257
6.6.1評估假設258
6.6.2容量性能258
6.6.3時延性能260
6.7定位261
6.8設備複雜度262
6.9 NB-IoT符合5G性能需求263
6.9.1 5G mMTC評估假設的差異264
6.9.2 5G mMTC性能評估264

第7章LTE URLLC 268
7.1背景268
7.2物理層269
7.2.1無線接入設計原則269
7.2.2物理資源270
7.2.3下行物理信道和信號272
7.2.4上行物理信道和信號287
7.2.5時間提前量和處理時間296
7.3空閒模式和連接模式過程299
7.3.1空閒模式過程299
7.3.2連接模式過程300

第8章LTE URLLC性能315
8.1性能目標315
8.1.1用戶面時延315
8.1.2控制面時延316
8.1.3可靠性316
8.2仿真框架316
8.3評估318
8.3.1用戶面時延318
8.3.2控制面時延321
8.3.3可靠性322

第9章NR URLLC 328
9.1背景328
9.1.1 5G系統328
9.1.2 URLLC 329
9.1.3 NR—LTE的繼承者329
9.1.4在當前網中引入NR URLLC 330
9.1.5無線接入設計原則331
9.2物理層333
9.2.1頻段333
9.2.2物理層參數集333
9.2.3傳輸方案335
9.2.4下行物理信道和信號342
9.2.5上行物理信道和信號352
9.3空閒模式和連接模式過程359
9.3.1 NR協議棧359
9.3.2空閒模式過程360
9.3. 3連接模式過程361

第10章NR URLLC性能369
10.1性能目標369
10.1.1用戶面時延369
10.1.2控制面時延370
10.1.3可靠性370
10.2評估370
10.2.1時延370
10.2.2可靠性377
10.2.3頻譜效率387
10.3服務覆蓋389
10.3.1廣域服務舉例:配電站保護389
10.3.2區域服務舉例:工廠自動化潛力393

第11章無人機的LTE連接性增強399
11.1性能目標399
11.2傳播信道特性400
11.3挑戰403
11.4 3GPP Release 15中引入的LTE增強405
11.4.1干擾和飛行模式檢測405
11.4.2用於移動性增強的飛行路徑信息406
11.4.3基於訂閱的UAV識別406
11.4.4上行功率控制增強407
11.4.5 UE能力指示408

第12章物聯網技術選擇409
12.1蜂窩物聯網與非蜂窩物聯網409
12.2蜂窩物聯網技術選擇411
12.2.1大規模物聯網的蜂窩技術411
12.2.2關鍵物聯網的蜂窩技術418
12.3選擇哪種蜂窩物聯網技術421
12.3.1移動網絡運營商的觀點421
12.3.2物聯網服務提供商的觀點424

第13章物聯網的技術驅動力426
13.1設備、計算和輸入/輸出技術427
13.2通信技術427
13.3物聯網中的互聯網技術428
13.3.1一般功能428
13.3.2高級服務功能和算法434
13.4工業物聯網436

第14章5G與未來444
附錄A EC-GSM- IoT(在線)
附錄B EC-GSM-IoT性能(在線)
附錄C非授權頻譜的物聯網技術(在線)
附錄D MulteFire聯盟物聯網技術(在線)
技術縮略語表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