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機器人十講:機器人如何感知世界
Hooman Samani
- 出版商: 機械工業
- 出版日期: 2018-10-31
- 定價: $354
- 售價: 7.9 折 $280
- 貴賓價: 7.5 折 $266
- 語言: 簡體中文
- 裝訂: 平裝-文庫
- ISBN: 7111603931
- ISBN-13: 9787111603931
-
相關分類:
機器人製作 Robots
- 此書翻譯自: Cognitive Robotics (Hardcover)
立即出貨 (庫存 < 3)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認知機器人是機器人研究的一個分支,其目標是賦予機器人情感,讓機器人像人類一樣觀察、思考,能夠感知世界,擁有喜怒哀樂。
本書是認知機器人領域的集大成者,由數十位專家撰寫,全景式展示了認知機器人領域的重要思想和技術成果,內容兼具專業性和趣味性,不但可作為業內人士開拓思路的參考資料,亦可作為一般受眾茶餘飯後的科普讀物。
目錄大綱
譯者序
第一部分倫理角度
第1講如果機器人犯了錯
1.1引言
1.2歸咎於機器人嗎?
1.3歸咎於人類嗎?
1.4過失和產品責任法
1.5機器人車輛
1.6保險
1.7結論
1.8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哲學角度
第2講美洲印第安人的物質文化與模塊化智能機器人
2.1引言
2.2技術和理念的演變
2.3美洲印第安人的社會和現代技術與萬物有靈論的交叉
2.4萬物有靈論:從原材料到成品
2.5平等的社會
2.6機器人社會的形成
2.7結論
2.8參考文獻
第三部分化學角度
第3講一個學習星球
3.1引言
3.2觀點
3.3第二定律
3.4火勢控制
3.5學習的出現
3.6半人馬
3.7大逃亡
3.8參考文獻
第四部分物理學角度
第4講認知機器人技術的實現
4.1介紹
4.2有關中文語義和相關理論的探討
4.3賦予機器人情感、動機和意圖狀態的最新實踐成果
4.4結論
4.5參考文獻
第5講想像物理學:探索有關分界面在物體形態變化中的實例
5.1簡介
5.2界面形態改變
5.3教學實例
5.4致謝
5.5參考文獻
第五部分文化和社會角度
第6講文化背景和社會角色對人機交互的影響
6.1引言
6.2文化背景的影響
6.3機器人社會角色的影響:自主水平和群體取向
6.4未來研究展望
6.5參考文獻
第7講人類與機器人協作意願的認知模型:機器人學文化的出現
7.1引言
7.2確定人類與協作型機器人相處意願的認知模型
7.3文化機器人學
7.4未來研究
7.5結論
7.6參考文獻
第8講人機交互中機器人的社會意識
8.1引言
8.2語言行為與對話情境
8.3描述對話語境變化的語言行為模型
8.4各式各樣的對話語境
8.5有多種語境的語言行為模型
8.6對話中的語境意識
8.7基於DBN的語境意識推理計算模型
8.8實驗
8.9結論
8.10參考文獻
第六部分心理學角度
第9講機器人行為控制:認知心理學與認知機器人學的交叉
9.1相關領域的早期歷史
9.2行為控制
9.3獲得行為控制
9.4未來研究方向
9.5結論
9.6參考文獻
第10講創造仿人類的認知
10.1引言
10.2認知機器人方法
10.3感知環境
10.4與環境交互
10.5集成
10.6結果
10.7結論
10.8參考文獻
文摘
1.4.1第一個機器人致死事故
在Karel Capek於1921年創作的舞台劇《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中,機器人掌控了整個世界,並除掉了不服從的人類。1979年1月25日是舞台劇第一次演出58週年紀念日,也是已知最早的機器人致命性事故發生的日子。這天,一位名為羅伯特·威廉姆斯的工人,在密歇根州的福特汽車公司工廠內被殺。在被機器人擊中頭部後,威廉姆斯當場死亡。涉事機器人是由利頓工業公司生產設計的。
威廉姆斯的家人起訴要求賠償。利頓公司的律師們稱,這個機器人設定不會攻擊任何在接觸範圍內的人類。它的工作是從存儲位置取回部件,將其搬運到裝配線上,因此任何人要走近機器人時,首先應該關閉機器以防止意外,儘管機器開著時有連續旋轉航標燈警告人們不要輕易靠近。利頓公司辯解稱,機器之所以沒有特殊的警告系統來提示人們實際上它隨時可能會起動,是因為沒有人會靠近它,除非機器人沒電了。而利頓
公司所宣稱的這項安全準則經常被羅伯特·威廉姆斯和他的工友們打破。威廉姆斯方的律師認為,機器人的設計並沒有充分考慮它在使用時的實際環境。他們舉出證據,表示在很多情況下,出於實際需要,工人們也許要在機器人操作和触及的範圍內工作。比如,一個部件被放在了錯誤的地方,因而機器人可能拿到錯誤的部件傳送到裝配線上,此時就需要有人糾正這個問題。出於這樣的原因,威廉姆斯的家人認為機器人的設計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缺陷,威廉姆斯和他的同事經常在機器人工作時進入其工作範圍,而不是把機器人關掉,浪費公司的錢。
這個審判持續了8天,結果陪審團僅花費幾個小時就宣布羅伯特的家人勝訴,並補償了他們一千萬美元,判定責任由製造商承擔。但是陪審團的判決有時並不是最好的,因此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合理的問題,儘管已經有陪審團的判決,但實際上到底該由誰來為羅伯特·威廉姆斯的死亡負責?應該是事發工廠的廠主嗎,因為他沒有確保工廠有充分安全的措施?那麼誰來檢測福特工廠的機器人,確保它使用起來完全安全呢?威廉姆斯案件證明了單個機器人事故有多複雜。機器人事故並不像其他的機器事故,機器人也不像其他的機器一樣。儘管機器人也是人造的,但是它們擁有智力,能夠進行“思考”,應該被分到一個特殊的類別裡。我們有許多歸咎責任的選項,這一事實使我們相信尋求新的途徑來解決問題是可行的,比如重新開始尋找一個健全和一致的方式來補償機器人事故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