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之書【修訂版】:看人類如何探索、衡量,進而戰勝風險 Against the Gods: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Risk

彼得.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 著 張定綺 譯

  • 出版商: 商業周刊
  • 出版日期: 2025-03-06
  • 定價: $480
  • 售價: 8.5$408
  • 語言: 繁體中文
  • 頁數: 336
  • 裝訂: 平裝
  • ISBN: 6267678032
  • ISBN-13: 9786267678039
  • 立即出貨 (庫存=1)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投資/風險管理世紀經典★
★投資人、金融保險界、經濟學、數學及資料科學領域必讀★
《投資最重要的事》作者霍華.馬克斯盛讚:
「伯恩斯坦是我最喜愛的投資哲學家!」


  「一本針對機率撰寫,充滿野心、可讀性又趣味盎然的入門書,
  伯恩斯坦把人們從迷信與宿命論的桎梏框架中解放出來。」——《紐約時報》

  風險管理是現今一項不可或缺的技能,分辨未來可能發生什麼事,從種種可能性當中作選擇的能力,在現代社會中處處可見:無論是投資者買股票,外科醫生動手術,工程師設計橋樑,企業家創業,太空人探索宇宙,政治家競選公職……都不可避免伴隨風險,風險管理已經成為挑戰和機遇的同義詞。

  伯恩斯坦用精彩的歷史掌故和人物生平來追溯風險管理的起源:一位位天才以非凡的眼界,一步步如解謎般探索,教我們如何運用未來改善現在。他們讓世人了解風險的內幕,以及如何評估、衡量個中得失,把冒險變成帶動西方社會踏入現代的催化力量。從文藝復興時代的卡達諾開始,到巴斯卡、費瑪、伯努利、高斯……,直到近代發明投資組合的馬科維茨、選擇權定價公式的布萊克、休斯……他們就像漠視眾神禁令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深入幽冥,尋找把未來從敵人變成契機的光明。他們的成就改變了管理風險的態度,將人類好賭的天性化為積極開創未來的能量。

  伯恩斯坦行雲流水的筆法,讓風險這項複雜的概念讀來趣味橫生:從機率理論、統計抽樣原理、預期壽命、常態分配、趨均數迴歸、賽局理論……逐一量化風險,奠定今日在數學、統計學、物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眾多領域根基,將「不確定」逐步「確定」,納入管理和控制,推動現代社會發展。

  從頭理解人類探索、衡量風險的歷史,這樣的觀照會讓我們了解當下的立足點,在一場場冒險中掌握勝算。凱因斯說:「如果冒險對人類沒有誘惑力……所謂投資就無非是冷冰冰的謀略。」以「風險」為中心的理念,也提供人類前所未有的機會,追求更豐碩的回報--讓不敢冒任何風險的極端保守者、追尋高風險的投機客、不知風險的賭徒,皆能成為更理性成功的投資人。

本書特色

  1. 風險概念經典,投資人、金融保險界、數學領域、資料科學領域必讀

  「風險」是企業經營、股市投資、金融保險等一切行為得以建立的要素,也是化人類賭性為經濟成長、生活水準提高、科技發展的動力。想要支配不確定的未來,本書必讀。

  2. 述說人類探索風險的傳奇,指引你馴服風險之路
  從文藝復興時代的卡達諾開始,到巴斯卡、費瑪、伯努利、高斯……,直到近代發明投資組合的馬科維茨、選擇權定價公式的布萊克、休斯,歷代數學家運用機率、抽樣原理、趨均數迴歸、賽局理論等統計技術,看歷來天才們如何把風險從「受到損失的可能」變成「獲利的良機」。

  3. 精彩萬分,身歷其境的閱讀饗宴
  小說般的筆法、史詩般的追尋,讀者如同與偉大思想家同歷一次次知性冒險。

各界名家推薦

  高伯瑞(前美國經濟學會主席、經濟史學家)
  霍華.馬克斯(橡樹資本創辦人、《投資最重要的事》作者)
  王伯達(財經自媒體《王伯達觀點》)
  財報狗(台灣最大的基本面資訊平台與社群)
  綠角(「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格主、財經作家)
  馮勃翰(台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賴以威(台師大電機系副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財女珍妮(《美股投資學》作者)

 

<序>

推薦序

結合科學與藝術的「風險管理」
財女珍妮


  《風險之書》(Against the Gods)是一本不能用短時間讀完、消化並吸收其中智慧的一本書。當初在拿到這本書之前,我認為風險,或是風險控制這個概念在目前的投資市場中應該已經不是一門新學問。倘若你進行投資決策之時沒有同時兼顧「獲利」與「風險」這兩個面向,那我認為你並沒有一個通盤考量的完整計劃。

  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在《投資中最重要的事》這本書中告訴我們,真正的風險是「本金蒙受損失」的風險,意即你最大風險是將本金全部虧光,想要在市場中翻身的機會是零。不過在現在這個金融環境下,你的風險也有可能因為信用擴張的關係而蒙受比自身資產還要更大的損失。

  ■有了「管理風險」的能力,才更願意接受風險

  而《風險之書》這本書,帶領我們從風險這個概念的源頭開始,來介紹風險這個觀念的發展史。將這個概念從0到1,從1再到無限大。為什麼是無限大?因為在風險管理這門課題上,尚無一個明確的答案,它不是非黑即白,也無法藉由縝密的數學或科學來計算。直到今日,風險仍是源自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可能損失。

  在尚未有風險這個概念存在(或人們尚未賦予它這個名字)之前,人們是怎麼去思考風險這件事?本書的英文書名「Against the Gods」提供了答案,我們之所以可以與眾不同的原因,在於幸運之神恰好降臨在我們身上。不過,如果我們認為幸運之神之所以選擇自己,是因為某種特別的因素,那我們可能高估自己的能力了。

  ■或許,一切都是隨機!

  隨機性也是不可測的風險因素,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在《隨機騙局》(Fooled by Randomness)這本書中為這個問題提供了精彩的討論。或者,如果你將相關性誤認為因果性,那你對於許多事情則會產生了錯誤的認知與選擇。要知道,你所知道的事,遠比你以為你所知道的事,還要少得太多。而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比我們知道的事更為重要。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現今人們對於風險這個概念的認知已經進步非常多。「當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會得到經驗。」有了管理風險(與不確定性)的能力,我們會更願意去接受風險(無論成功或失敗),而這也是推動經濟不斷發展的關鍵要素。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前半部的內容讓我想到之前讀知名作家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所撰寫的《創新者們》(The Innovators)這本書。在這本書中,艾薩克森告訴我們,電腦與網路是這個世代最重要的發明,但是背後的創造者卻鮮為人知。在書中所介紹的毎個人物,他們就像齒輪般環環相扣,是推動時代巨輪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風險:一門科學與藝術的學問

  而在《風險之書》這本書裡,同樣提到了許多對於「風險」這門科學與藝術的學問有所貢獻的偉大人物,他們是哲學家、數學家、經濟學家等。他們同樣基於對於這個世界的一點叛逆心,充沛的好奇心而做出一些「異於常人」的舉動——將想像化為現實,將現實化為理論,將理論化為科學,並將這些科學留給後人做為永恆的討論主題。

  舉個有趣的例子,1662年一位小商人葛朗特在他撰寫《根據死亡率所做的自然與政治觀察》中,綜合了1604至1661年倫敦的出生率與死亡率,並用很長的篇幅解釋這些數據。在統計學與社會研究的發展史上,這本小書是一大驚人的突破,使抽樣方法與機率計算法都猛然躍進了一大步。

  葛朗特說:「他從大家不屑一顧的死亡率報表中,推演出那麼多出乎意料之外、有深度的結論,給他非常大的樂趣。」甚至他豎立了市場研究的觀念,藉由統計數字來進行推論,善用已知資訊來對各種可能性進行預測,甚至,人口統計這項研究也開始愈發重要。

  中後半部分,理論逐漸形成,開始有人去思考,如何將這些理論實際應用在人類的經濟行為與日常生活當中。這裡開始是我覺得非常精彩,也是這本書更燒腦的開始。包括均值回歸的問題、股市的隨機性、賽局理論等討論章節,都值得讀者不斷延伸思考。

推薦序

認識過去才能準備未來
財報狗(台灣最大的基本面資訊平台與社群)


  我太喜歡這本書了, 在閱讀的過程中, 不斷地將喜歡的段落拍照發限時動態,一位朋友看到後說:「這本書的口吻很像哈拉瑞的《人類大歷史》。」啊,沒錯,很像。正是這種歷史學家的筆法,《風險之書》探討人類在各種不同時期對於風險的觀點,彷彿我們就在旁見證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從人類的混沌時期,一路發展到今日,有一種掌握世間規律的感覺。我們為什麼讀歷史?透過宏觀的角度,快速體驗一遍思想的演進,這不只讓我們更了解當代思想的觀念,也讓我們更珍惜它。透過閱讀這本書,你可以在三個地方得到收穫。第一個就是本書的主軸:風險的歷史。

  透過這本書,你可以看到人類試圖掌控命運的過程。正如作者所說,「想要達到與眾不同的成就,必須能掌握風險概念。是什麼讓人類文明大幅成長?正是因為人類開始能夠計算、選擇要承受的風險,懂得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我們才能在各個領域產生突破性的進步。」在這本書,你可以看到人類為了回答一系列跟賭博、機率有關的問題,一代代撥開層層迷霧,努力掌握風險的精髓。有趣的是,在這過程中,你也會看到人類學習新知的過程中的心態轉變。從一無所知時,將未來全部寄託於外在;到開始有點知識,認為自己可以主宰一切;再到發現自己所知如此之少,有太多是我們不知道的事,轉而以更謙虛的心態承認不確定性的存在。

  第二個收穫是對那些我們都聽過、但不熟悉的概念,多一份熟悉感,從每個人都知道的平均數、變異數,到比較專業的虛無假設、貝氏理論、均值回歸。藉由每個觀念的起源背景,了解他們想要解決的問題,我們會對這些概念多一份掌握,知道什麼時候要用,它們又有哪些限制、哪些前提要注意。

  這太抽象嗎?舉例來說,賭骰子應該怎麼下注?保險要怎麼決定價格?投資組合要怎麼配置?這些事情在事前都有不確定性,你不會知道結果是好是壞。然而透過機率的運算和風險控制,你可以選擇一個對你最可能有利的作法。透過掌握風險的概念,很多事情不再只是純粹靠運氣的賭博,我們在其中探索各種機率,試圖掌握各種可能的結果,然後承擔我們願意承擔的風險。

  第三個收穫,則是從風險的歷史,學習到知識如何傳承和演進。在這本書,每一階段知識的進步,幾乎都包含了三個要素:過去知識的積累、當下時代的問題,以及互相討論的夥伴。每個看起來突破性的思想,都是這群人看到過去知識的不足之處後,彼此討論進而誕生出來的新產物。

  知識是不斷前進的,永遠都有新的東西等待我們挖掘。但挖掘之前,你要先對過去有更充分的認識,而這本書,能幫助你做好準備。

推薦序

面對風險的正確態度
綠角(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格主、財經作家)


  如何處理風險?這是現代人隨時都在面對的問題。

  從個人的職業生涯能否持續到意外身故的處理,從金融市場投資到出遊會不會遇到壞天氣,問題或大或小,都和風險相關。

  現代人似乎也已經有理性的方法去處理未知的風險。天氣,有氣象局統整歷史經驗與目前狀況,為我們做預測。過早身故的風險,我們可以尋求保單的保障。金融投資,我們知道股票造成短期嚴重虧損的風險就是比債券大。

  但這種現代化的風險對應方法,並不是人類天生具有的觀念。作者帶我們回到千年前的過去,描述當時,毫無風險量化概念的人們,是過著怎樣的生活。作者描繪生動,讓讀者體會到古人在沒有風險機率的概念下,認為一切發生的事就是神的旨意,只能逆來順受的態度。

  源自印度的阿拉伯數字流傳到歐洲,開啟了可以用筆運算的時代,釋放了數字運算的種種可能。文藝復興實驗求真的態度,讓人們開始檢視賭局與人類活動中的規律性。

  從熱中賭局的卡達諾醫師,到首度統整大都市居民出生與死亡率的葛朗特,他們就是人類挑戰風險的先鋒。

  掌握一整群人的死亡率,開創了保險的可能。一個可依賴的可能性數字,加上集結眾人之力,合資形成的保險資金,給予人類對抗個人不幸的工具。當一個人過早去世時,他的家人可以從保險給付中得到未來安定生活所需的資金。人們,不再任自然之力擺布。

  對金融市場歷史報酬的系統性分析,歷代學者對於風險與報酬關係的探討,讓當代投資人不僅知道各種風險資產的屬性,也促成了投資組合理論與各種避險操作方式的興起。

  想要以數字衡量風險,從文藝復興時代開始,部分反應的就是人們不再想被未知的未來隨意擺布的心理。人,想掌握未來。

  這個理性的態度,在投資、保險、商業、公共政策制定等許多面向得到很好的應用。但這種可以量化、可以衡量風險的態度,有時卻遭到濫用。

  最知名的例子當屬 LTCM——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這個由數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合力主持的避險基金,自以為已經算盡了風險數字,只要靠他們發展出的交易模式,就能保證賺錢。

  頭幾年的確如此。直到市場發生了過去歷史從未有過的事情的那一天。一般認為,以本國貨幣計價的公債不會違約。因為國家可以印行鈔票。但1998年俄羅斯盧布計價公債違約,拉高了整體市場對風險資產的危機感。投資人紛紛逃離風險資產,尋求安全資產的保護。

  持有大量風險資產,同時放空安全資產的 LTCM 產生嚴重虧損。不僅自身面臨倒閉,牽涉之廣,甚至需要官方出面協調救援。

  從任風險擺布,到試著掌握風險,到得到一些成就,到誤以為自己已能掌握未來。人類從在風險底下委屈求生的物種,演變到野心成為掌握未來發展的新一代天神。

  事實證明,對風險過度精密與數量化的分析,有時反而會讓人們忘記什麼叫風險。

  風險就是——永遠有機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

  《風險之書》,讓讀者看到人類與風險對抗的歷史,也知道面對風險,仍需保有敬畏之心。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彼得.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


  投資哲學家、金融史學家、經濟學家與教育家

  彼得.伯恩斯坦曾以優異成績取得哈佛經濟學院學士學位,獲選美國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會員。1951年在威廉斯學院講授經濟學,並於商業銀行體系工作五年後,在知名投資諮詢公司擔任執行長,為散戶與機構投資組合管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1973年離職時,管理資金規模成長達到十倍以上,之後創辦彼得.伯恩斯坦公司(Peter L. Bernstein, Inc.)。發行《經濟學與資產組合策略》(Economics & Portfolio Strategy)雙月刊,執筆分析資本市場的最新動態。

  出版過十本財經書籍。其中,《風險之書》曾獲選為1996年最具洞察力的管理類書籍,榮獲布茲獎,1998年因為對風險與保險研究的傑出貢獻獲頒凱爾普/賴特紀念獎,全球銷量逾50萬本。

  彼得.伯恩斯坦已於2009年與世長辭,享年90歲。

譯者簡介

張定綺


  台大外文系研究所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研究。曾任《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中文版資深編輯、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筆譯組召集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述委員,譯著甚豐。

目錄大綱

專業好評
推薦序.認識過去才能準備未來/財報狗
推薦序.面對風險的正確態度/綠角
推薦序.結合科學與藝術的「風險管理」/財女珍妮
導 言.普羅米修斯的追尋之旅

第1部_史前至1200年——初始
第1 章.風的崇拜—希臘人敬天畏神
第2 章.就是這麼容易的Ⅰ、Ⅱ、Ⅲ
 
第2部_1200年至1700年——輸贏一念間
第3 章.文藝復興時期的賭徒
第4 章.法國大師的時代
第5 章.成就非凡的葛朗特

第3部_1700年至1900年——賭徒的理性抉擇
第6 章.思考人的本質
第7 章.追尋確定性
第8 章.至高無上的非理性——股市隨機漫步現象
第9 章.大腦扭傷的人
第10 章.股市是否反應過度?
第11 章.創造幸福人生
 
第4部_1900年至1960年——衝破蒙昧
第12 章.度量人類的無知
第13 章.你的決策可以改變世界
第14 章.遊戲人間的馮.紐曼
第15 章.有價證券投資風險

第5部_信心度——探索不確定未來
第16 章.世無常數
第17 章.理論警察
第18 章.多下一注
第19 章.等待野性

致  謝 
註  解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