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時代的教育:面對瞬息萬變的模糊未來,孩子為何而學、要學什麼、如何去學? Education for the Age of AI: Why, What and How should students learn for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arles Fadel , Alexis Black , Robbie Taylor , Janet Slesinski , Katie Dunn 著 謝儀霏 譯

  • 出版商: 親子天下
  • 出版日期: 2024-09-24
  • 定價: $500
  • 售價: 8.5$425
  • 貴賓價: 7.9$395
  • 語言: 繁體中文
  • 頁數: 288
  • ISBN: 6264060178
  • ISBN-13: 9786264060172
  • 立即出貨 (庫存=1)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AI時代的教育工程藍圖】

 

當今世界,身為人的意義何在?

AI迫使我們思考這個世代的核心問題

而教育是最根本的解方

 

「如果工作部分或全面自動化,教育哪些部分還具有意義呢?」

「為什麼 AI 使得學生的動機、目的、個人化更加重要?」

「如何將 AI 工具融入課程之中,更貼近學習者的未來?」

CCR專家深入梳理AI時代人類最迫切的關鍵能力

擘劃21世紀的教育藍圖,期望每個孩子都能──

有智慧因應變動、能站穩自我價值、活出生命熱情

 

「當智慧不再八股與虛幻,我們將更有信心堅持著教育的根本。」──藍偉瑩導讀

 

  ★前芬蘭教育部長、哈佛教育研究所、多倫多大學、OECD等國外專家好評推薦★

 

  ★李怡志、呂冠緯、林怡辰、胡筱薇、唐鳳、陳伶志、程世嘉、溫怡玲、楊逸帆、楊斯棓、鄭同僚、蔡炎龍、蔡依橙、蔡祈岩、蔡淇華等國內專家一致推薦★

 

  ★圖表辨析「人類能力」與「AI能力」之間的互補與替代★

  ★以「智慧」為教育終極目標,奠定「四維能力」與「四大驅動力」基石

 

  2016年,DeepMind與圍棋世界冠軍李世乭對弈時,想出一步人類棋手無法理解的「天才」走法贏得比賽。2022年,Midjourney的畫作在國際比賽中擊敗了眾多專業藝術家,奪得冠軍。現今的 ChatGPT能寫出A級作文、寫程式、在醫學和法律領域展現能力,一些企業已經開始使用這類AI來代替部分人力。

 

  AI技術的驚人進步正在改變我們生活,意味著下一代孩子將面臨與我們成長時截然不同的世界。傳統的學習模式和知識結構,還能保證他們在未來立足嗎?當AI不斷在各個領域中嶄露頭角時,教育如何確保孩子不僅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還能站穩自己的價值,這已經成為每個家長和教育者都無法忽視的問題。

 

  同時擁有教育和技術專長的「課程重新設計中心」(Center for Curriculum Redesign)機構專家,採取前瞻視角對科技影響進行深入分析,並提出改革的創新之法,重新思考在AI時代裡,教育的目標為何?該用什麼方法進行?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任何對AI時代人類前景感興趣者的必讀指引。

 

  ▌本書重點|釐清AI的優勢與侷限

  「未來哪些工作會繼續存在?又會冒出哪些工作?」

  短時間之內,AI並「不會」取代多數工作,但可以確定的是:擁有AI的人,能夠打敗沒有AI的人。掌握如同大腦「外骨骼」的AI,理解AI的現階段發展,以及跟人類協作的能力互補,是銜接未來就業的重點能力。

 

  ▌本書重點|找出教育的最終目的

  「如果工作部分或全面自動化,那教育哪些部分還具有意義呢?」

  面對瞬息萬變的模糊未來, 本書從近代認知科學、心理學與教育研究汲取淬鍊,將「智慧」做為21世紀教育的關鍵目標,學習不再只是獲取「資料」與「資訊」,而是對背景脈絡具備深刻洞察力,能適當平衡的應用知識、應對變動,做出有益的選擇。

 

  ▌本書重點|建立有系統的教育綱領

  ‧四個維度能力 ▶知識、技能、品格、後設學習

  ‧四大驅動力 ▶動機、身分認同、自主行動力、人生目的

  AI能出色完成作文、繪畫、程式等例行性工作與任務,可能正在影響或重塑人類的身分認同,我們需要回到人類經驗找尋意義。機器的學習是「計算」,人類的學習是「判斷」,如何做出智慧的判斷與選擇?CCR統合世界各地超過 100 種架構與超過850 份論文,建立起適用於21世紀的「四維與四個驅動力」教育架構,在機器無法輕易複製的經驗裡實現人類的價值。

 

  ▌本書重點|用AI之力為教育賦能

  「如何將AI工具融入課程之中,更貼近學習者的未來?」

  面對科技進步,無須恐懼與抗拒,借用AI之力為人類教育者增能,而非取而代之。AI在教育上能發揮「推進器」的力量──

  ‧課程設計 ▶設計創新且為學生量身打造的課程與教案。

  ‧課程教授 ▶提供ITS服務,針對學生的強項與弱項提供個人化學習。。

 

  【閱讀對象】

  ‧教師、教育工作者。

  ‧關心孩子未來的家長。

  ‧想知道二十年後世界樣貌的年輕人。

  ‧想進行職涯規劃、為自我增能的工作者。

 

本書特色

 

  ‧趨勢性:全球大視野下的趨勢觀察,採取前瞻性視角,辨析AI的優勢、侷限與發展,從而梳理出AI時代人類最需要的能力。

  ‧全面性:分析統合世界各地100多種架構、850份以上學習科學論文,對教育進行多重且廣泛的討論,具備周全平衡的觀點。

  ‧實踐性:在「四維能力」與「四大驅動力」架構下,一一列出相應的子能力,給予詳細而實用的建議,能回應K-12的教育內涵,做為課程制定與教案設計的參考。

 

各界專家推薦

 

  李怡志|教育工作者

  呂冠緯|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 

  林怡辰|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閱讀推廣人、作家

  胡筱薇|中原大學智慧運算與量子資訊學院副教授

  唐鳳

  陳伶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所研究員 

  程世嘉|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溫怡玲|台灣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楊逸帆|《學習的理由》導演、青醒人共生文化智庫研究員

  楊斯棓|醫師、《要有一個人》作者

  鄭同僚|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

  蔡炎龍|政治大學學務長

  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核心講師

  蔡祈岩|台灣大哥大資訊長、IMA資訊經理人協會理事長

  蔡淇華|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依姓名筆劃排序)

 

國內專家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生成式AI出現後,很多老師都在思考,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應該怎麼教?AI可以做什麼?這些問題的背後,又回到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人到底是什麼?」每次新技術出現後,人類都會重新思考,要把什麼委託給技術、什麼留下來自己做。

  在生成式AI的時代,重新定義人非常重要,然後我們才能思考學生應該會什麼。《AI時代的教育》從AI的能力開始談起,然後進入教育,最後回到人的特質,架構清晰,值得教育工作者與家長參考。──李怡志|教育工作者

 

  《AI時代的教育》是生成式AI自2022年底爆紅以來,我看過最扎實的新時代教育論述,既廣且深且證據本位。

  本書先探討新科技的真正意涵,再討論對於工作的影響與新經濟,最後回到新教育。我很喜歡書中提到當代教育的目標應該要昇華為「智慧/Wisdom」。

  這讓我想起聖經裡有一句話說:「得智慧勝似得金子;選聰明強如選銀子。」AI的聰明或許未來我們無法突破,但金子應該還是比銀子更有價值。──呂冠緯|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

 

  AI全面的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而面對孩子,怎麼帶著他們走向未來、善用AI?這本書周全、具趨勢性,更提出課程設計方向,教育工作者不容錯過!──林怡辰|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閱讀推廣人、作家

 

  在人工智慧蓬勃發展的時代,理想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本書作者為我們給出了答案。如果智慧是教育的永恆目標,那麼目標的核心應該是如何有效管理學習過程。當學習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未來的教育將更著重於培養創新、思考、認知與協作的多元、多維度的綜合能力。由內而外的學習驅動力才是教育真正的推進力,就像我們在閱讀文學、欣賞藝術、感受音樂時,體會到的不僅是創作者的心意,更是生命中的各種美好。──胡筱薇 |中原大學智慧運算與量子資訊學院副教授

 

  在這個 AI 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AI 科技不只已經快速滲透進入各行各業,甚至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對百年樹人的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會。《AI時代的教育》這本書從教育的本質出發,探討 AI 如何衝擊現有的教育模式,並從正確認識 AI 開始,進一步探究教師與學生所需具備的能力,以及教育現場應進行的改變與調適。作者透過深入淺出的文筆,適時反映出 AI 時代下,社會對於教育系統如何應變的焦慮與期盼,這是一本所有關心教育的朋友們都不容錯過的好書。──陳伶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所研究員

 

  在這本書中,我讀到三組關鍵字:「語言的限制」、「脆弱性」、「非/人類中心」。

   資深譯者朋友劉維人曾精準的說,AI透過語言「認識」世界,人類則透過語言「表達」對世界的認識。

  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詞窮」的感受,一方面反映「名可名,非常名」的語言侷限,一方面也提醒我們:人類經驗與世界面貌的豐富,遠超過語言所能完整捕捉。若AI只能透過語言(不只是人類日常使用的「自然語言」,廣義的符號,如「程式語言」也是語言)認識世界,語言之外的領域,或許仍是人類可以發揮的舞台(請見本書第五、六、七章,尤其第六章的「AI替代/互補人類能力」之辨)。

  脆弱性(vulnerability)是語言所不能完整捕捉的領域之一,也是人類與AI的關鍵差異所在。AI或任何科技也有脆弱性,但人類的脆弱是因肉身存在而「感(受)傷(害)」(vulnerable),科技的脆弱則是難以容錯的「易碎」(brittle/fragile)。若人看到嬰兒快掉到水溝裡,除罕見例外,都因「感傷力」不自覺捏把冷汗;根據目前為止的技術,AI遭遇此情此景,則僅能透過數據得知「人類會感到怵惕惻隱」,而且數據從輸入到輸出的任何環節出現異常,都可能產生難以預測的骨牌效應。

  然而,「經驗先於語言」與「感傷力」,既是人類異於AI的長處,也是我們的侷限。透過程式語言,AI能處理許多人類感官所無法感知、捕捉、理解的信號(如本書所提到的汽車、物聯網、伽瑪射線天文台數據等),也因為不會「感傷」而「無恐懼感」,能承受常人所不能承擔的極限。

  體認「語言的限制」,辨別人類「感傷的脆弱」與科技「易碎的脆弱」,進而摸索「人類中心」與「非人類中心」視野如何共生共榮,相信本書能為關心教育的朋友帶來不錯的入門。──楊逸帆|《學習的理由》導演、康乃爾大學Cabrera Lab認證「系統思維、建模與領導」訓練師、青醒人共生文化智庫研究員

 

  我喜歡研究台灣歷史。曾經,有一位調查局線民去世時,彭明敏教授並不知情,卻擔任了他的主祭官,而謝聰敏先生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寫了一篇情感真摯的追悼文。

  在AI普及之前,若要釐清類似事件中的種種疑點,我需要查閱大量書籍,可能要讀30本彭教授的相關書籍,仔細記住關鍵資訊,並進行交叉比對,才能逐漸揭開真相。 隨著各種AI工具的普及,這樣的研究過程將大大加速。例如,若我將相關的新聞報導、受訪記錄等資料儲存為PDF檔案,並一次「餵」給AI解讀,AI可以快速整理時間軸,並任我提問,甚至可能幫助我及早揭示某人是否真為線民。

  正如媒體人楊憲宏所說:「要洞察未來,必須從正確的過去出發。」AI的出現將使我們更快、更準確地揭示真相。 在AI時代,掌握正確的認知和善用這些工具,它們將如同魔毯,帶領我們探索無限可能,因而無所不達。──楊斯棓醫師|《要有一個人》作者

 

  本書是教育智庫對 AI 時代的全面報告,究竟目前的 AI 是什麼?AI 可以幫助哪些事情? AI 如何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教育?以及在這樣的時代,因應 AI 做教育變革,可能的做法跟困難都有提到,是較為深入的教育領域探討。──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核心講師

 

  在AI的它時代,讓我們一起「多學少教」、「多問少答」,與學生一起利用AI擴展知識範疇、問對問題!──蔡祈岩|台灣大哥大資訊長、IMA資訊經理人協會理事長

 

  進入AI時代,教育者有三大焦慮:該如何使用A I協助教學?該如何教會學生使用A I?自己會不會被AI取代?這三個答案在《AI時代的教育》一書中,都可以得到完整的解答!因為作者從「大型語言模型」切入,引到重新設計課程與教育軟體的方法,最後帶出「智慧是教育終極目標」的結論。本書脈絡清晰,方法精準確實, 千萬不容錯過!──蔡淇華|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國外專家推薦(節錄)

 

  課程重新設計中心深耕十多年,最可貴之處在於結合理論與實務。……世上並不缺乏精心制定的教育策略,但我們缺乏將策略融入全球每所學校與日常教學現場的能力。我們不能保留之前教授的所有內容,同時又加入每個新的需求。我們必須了解取捨的必要,並且承認在課程之中,少有可能是多。誠如本書所言,能確定未來教學最重要的事,並且釐清輕重緩急,正是今日最重要的課題。──奧利佩卡.海諾能|國際文憑組織總幹事、前芬蘭教育部長

 

  本書帶領我們回到教育的初衷。……它有條理的闡明與 AI 新興能力相關的概念,並且評估 AI 對教學的可能影響。──安得列斯.史萊賀|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處長

 

  本書結合了工程思維與深厚的人文價值,深入探討 AI 的本質與增強人類創造力的潛力。──羅伯.李奧登|高科技高中教育研究所榮譽所長

 

  本書概念範圍廣泛,橫跨歷史、未來、正規教育、全方位學習……若想對此重大議題有周全平衡的觀點,絕對要閱讀本書。──克里斯.戴德博士|哈佛教育研究所教育科技榮譽教授

 

  作者細緻入微的觀點,鼓勵讀者批判思考AI對塑造未來教育實踐與策略的作用。對於數位時代下教育的對話交流,本書做出了重大貢獻。──GPT-4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查爾斯.費德 Charles Fadel

  查爾斯是全球教育思想領袖、作家、未來學家、發明家、課程重新設計中心(CCR)創辦人兼主席、BIAC/OECD教育委員會主席、OECD人工智慧未來專家小組的成員。與他人合著有《AI時代的教育》(2024年)、《教育中的AI》(2019年)、《四維教育》(以23種語言版本發行的架構)、《二十一世紀技能》(Wiley出版,2009年)。「二十一世紀技能」已成為全球通用的詞彙。

他曾與三十多國的教育體系和機構合作,並且在科技管理領域工作25年(M/A-COM、NeurodyneAI 〔創辦人〕、Analog Devices、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

  在此之前,他是瑞士日內瓦赫爾維蒂卡教育基金會(Fondation Helvetica Educatio)的創辦人兼總裁、思科系統的全球教育主管、麻省理工學院實驗學習小組和華頓商學院/賓州大學學習長(CLO)學程訪問學者、哈佛大學教育學院計畫總監、奧林工程學院校長委員會成員,也是Beacon Angels的天使投資人。他有BSEE和MBA學位,還有七項專利(另有一項送審中)。

  完整履歷請見:curriculumredesign.org/about/team/#charles

 

亞莉西斯.布萊克 Alexis Black

  亞莉西斯是人類學博士,研究著重於語言、想像力與人類現實之間的關係。她主要研究語言使用,因為說話者在新情境與未知或未來的場景中,會讓自己的經驗「說得通」。她的博士後研究(2020~2021年,由費森基金會〔Fyssen Foundation〕慷慨贊助)關乎新冠疫情期間的健康故事講述及理解危機。目前為CCR的資深研究員,專長在於意義建構,也有豐富的研究經驗,這些都和CCR為未來世界設計相關課程與工具的目標一致。

 

羅比.泰勒 Robbie Taylor

  羅比是CCR的傑出資深顧問,他在CCR領導並合作許多專案,包括發展四維架構、全球能力測量、為學校及教師提供諮詢和專業進修。之前曾擔任奧斯丁預備中學(Austin Preparatory School)的課程協調教師兼藝術設計教師。他有哈佛教育學院的學校領導力教育碩士學位,以及東北大學的傳播學士學位。

 

珍妮特.史雷辛斯基  Janet Slesinski

  珍妮特是CCR的教育顧問。她指導全球教師研發更強大的內容、教學法和評量知識。她也致力於開發現代數學課程、能力研究及課程軟體。在這之前,她曾擔任康乃狄克州曼斯菲爾德第十九學區的數學主任,並且曾在佛蒙特州、田納西州、康乃狄克州教過中學數學。她有聖麥可學院(Saint Michael’s College)的課程碩士學位,以及佛蒙特大學的中等教育學士學位、數學學士學位、物理學學士學位。

 

凱蒂.鄧恩Katie Dunn

  凱蒂是CCR的教育研究員暨專案經理。在此之前,她是波士頓拉丁學校的自然和數學教師。她有高田教學研究所(High Meadows Graduate Schoo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前伍德羅威爾森學院〔Woodrow Wilson Institute〕,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的教育碩士學位,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和行星科學學士學位。

 

譯者簡介

謝儀霏

  師大翻譯所畢業,譯有《挺身而教》、《統合心智》、《打造同村共養父母國》等書。

目錄大綱

導讀:理解 AI,讓人成為「人」(藍偉瑩)
推薦序:21世紀需要的教育(奧利佩卡.海諾能)
各界佳評
謝辭:致我們共同的美好未來
前言:閱讀本書的注意事項
緒論:瞬息萬變時代下的教育
精華濃縮版摘要

第一章  當代AI不虛妄的真本事
AI即將取代人類的能力嗎?
大型語言模型帶來的大躍進
大型語言模型的侷限

第二章  AI對職業的影響
對工作的影響
冷靜的觀點

第三章  智慧是教育的永恆目標
為什麼需要智慧?
CCR對「智慧」的統合研究
為何「智慧」是教育的終極目標?瞬息萬變的世界需要全人觀點
CCR 的架構,以及智慧
科技扮演的角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第四章  AI 對教育的整體影響
術語、精準確實、背景脈絡
如果AI無所不能,我們何必學習?
正確的問題是:「有鑑於AI能力愈來愈強,我們如何調整讓教育不脫節?」
對於教育體系的影響:更廣、更明智的課程

第五章  AI時代所需的知識
CCR對知識的統合研究
重新設計學科領域
跨領域學科與跨範疇主題

第六章  AI時代應具備的能力
1.2修訂版:因應AI時代的更新版
能力的互補與替代
能力:因為 AI 而更要強調的素質
出現截然不同的人類能力

第七章  個人化的需求
為什麼個人化在教育領域很重要?
動機(外在和內在)
身分認同(與歸屬感)
自主行動力(與成長性思維)
人生目的(與熱情)
有助於「動機」、「身分認同」、「自主行動力」、「人生目的」的子能力

第八章  如何設計
重新設計課程與教育軟體
對教師角色的影響
從自適應學習到智能教學系統(ITS)

結論:構建有韌性的教育體系
後記:用雙重視角探索未知
最後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