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系統管理與網絡管理(第3版)

餘柏山

  • 出版商: 清華大學
  • 出版日期: 2024-03-01
  • 定價: $1,014
  • 售價: 8.5$862
  • 語言: 簡體中文
  • ISBN: 7302657297
  • ISBN-13: 9787302657293
  • 相關分類: Linux
  • 下單後立即進貨 (約4週~6週)

  • Linux系統管理與網絡管理(第3版)-preview-1
  • Linux系統管理與網絡管理(第3版)-preview-2
  • Linux系統管理與網絡管理(第3版)-preview-3
Linux系統管理與網絡管理(第3版)-preview-1

相關主題

商品描述

本書是獲得大量讀者好評的“Linux典藏大系”中的《Linux系統管理與網絡管理》的第3版。《Linux系統管理與網絡管理(第3版)》第1、2版出版後獲得了讀者的高度評價,曾經多次印刷。第3版以當前流行的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9.1版本為基礎,全面、系統、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介紹從Linux系統管理到各種網絡服務器配置所涉及的核心知識。《Linux系統管理與網絡管理(第3版)》提供教學視頻、思維導圖和教學PPT等超值配套資料,幫助讀者高效、直觀地學習。 《Linux系統管理與網絡管理(第3版)》共26章,分為3篇。第1篇“基礎知識”,涵蓋的內容有Linux系統簡介、Linux系統安裝、圖形桌面系統管理、命令行界面等;第2篇“系統管理”,涵蓋的內容有Linux系統啟動過程、用戶和用戶組管理、磁盤分區管理、文件系統管理、軟件包管理、進程管理、網絡管理、系統監控、Shell編程、Linux系統安全等;第3篇“網絡服務管理”,涵蓋的內容有Web服務器配置和管理、動態Web服務器配置和管理、DNS服務器配置和管理、郵件服務器配置和管理、DHCP服務器配置和管理、代理服務器配置和管理、NFS服務器配置和管理、Samba服務器配置和管理、NAT服務器配置和管理、MySQL數據庫服務器配置和管理、Webmin服務器配置和管理、Oracle服務器配置和管理等。 《Linux系統管理與網絡管理(第3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Linux學習手冊,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頭必備寶典,適合Linux初學者、系統管理員、網絡管理員和對Linux感興趣的人員閱讀,還適合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和培訓機構作為學慣用書。

目錄大綱

目錄

  

第1篇  基礎知識

第1章  Linux系統簡介 2

1.1  Linux系統的起源 2

1.2  Linux版本 3

1.2.1  Linux內核版本 3

1.2.2  Linux發行套件版本 3

1.3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9.1簡介 5

1.4  習題 6

第2章  Linux系統安裝 7

2.1  安裝前的準備 7

2.1.1  硬件配置與兼容性要求 7

2.1.2  免費獲取鏡像文件 8

2.1.3  選擇安裝方式 8

2.2  通過U盤安裝Linux 8

2.2.1  啟動安裝程序 8

2.2.2  語言和鍵盤設置 9

2.2.3  時區配置 10

2.2.4  設置root用戶的密碼 11

2.2.5  磁盤分區 11

2.2.6  選擇安裝的軟件包 14

2.2.7  關閉KDUMP 14

2.2.8  準備安裝 15

2.3  第一次啟動Linux系統 15

2.4  刪除Linux系統 17

2.5  使用虛擬機安裝Linux 18

2.6  常見問題的處理 23

2.6.1  無法使用圖形界面安裝方式 23

2.6.2  無法使用磁盤的剩餘空間 23

2.6.3  分區後無法進入下一個

安裝界面 23

2.6.4  無法保存安裝過程中的錯誤

跟蹤信息 24

2.7  習題 24

第3章  圖形桌面系統管理 25

3.1  桌面系統簡介 25

3.1.1  X-Window系統簡介 25

3.1.2  KDE和GNOME簡介 26

3.2  GNOME的使用 27

3.2.1  GNOME簡介 27

3.2.2  GNOME桌面 28

3.2.3  文件管理 31

3.2.4  GNOME面板 34

3.2.5  菜單 34

3.2.6  輸入法 35

3.2.7  屏幕分辨率 35

3.2.8  屏幕保護程序 35

3.2.9  添加和刪除軟件 36

3.2.10  搜索文件 37

3.2.11  設置系統字體與主題 38

3.2.12  日期時間 39

3.2.13  使用光盤或U盤 40

3.2.14  更改GNOME語言環境 40

3.2.15  註銷和關機 41

3.3  常用的應用軟件 42

3.3.1  Firefox瀏覽器 42

3.3.2  GNOME之眼圖像查看器 42

3.3.3  Gedit文本編輯器 43

3.3.4  Evince PDF文檔查看器 44

3.3.5  遠程訪問 44

3.4  常見問題的處理 49

3.4.1  無法掛載光盤或U盤 49

3.4.2  無法註銷系統 50

3.4.3  啟動後無法進入圖形環境 51

3.5  習題 52

第4章  命令行界面 53

4.1  命令行簡介 53

4.1.1  為什麽要使用命令行 53

4.1.2  Shell簡介 54

4.2  命令行的使用 54

4.2.1  進入命令行 54

4.2.2  處理多個終端 55

4.2.3  在終端窗口中配置文件 56

4.2.4  終端窗口中的基本操作 56

4.3  常用命令 60

4.3.1  man命令:查看幫助信息 60

4.3.2  date命令:顯示時間 60

4.3.3  hostname命令:顯示主機名 61

4.3.4  clear命令:清屏 61

4.3.5  exit命令:退出 61

4.3.6  history命令:顯示歷史命令 61

4.3.7  pwd命令:顯示當前

目錄 62

4.3.8  cd命令:切換目錄 62

4.3.9  ls命令:列出目錄和文件 62

4.3.10  cat命令:顯示文件內容 63

4.3.11  touch命令:創建文件 63

4.3.12  df命令:查看文件系統 63

4.3.13  alias和unalias命令:

設置命令別名 64

4.3.14  echo命令:顯示信息 65

4.3.15  export命令:輸出變量 65

4.3.16  env命令:顯示環境變量 66

4.3.17  ps命令:查看進程 66

4.3.18  whoami和who命令:

查看用戶 67

4.3.19  su命令:切換用戶 67

4.3.20  grep命令:過濾信息 67

4.3.21  wc命令:統計 68

4.3.22  more命令:分頁顯示 68

4.3.23  管道 69

4.4  VI編輯器 70

4.4.1  3種運行模式 70

4.4.2  使用VI編輯器 70

4.4.3  VI編輯器的常用命令 71

4.5  常見問題的處理 73

4.5.1  開機默認進入命令行環境 73

4.5.2  遠程訪問命令行環境 74

4.6  習題 75

第2篇  系統管理

第5章  Linux系統啟動過程 78

5.1  Linux系統啟動過程簡介 78

5.2  BIOS加電自檢 79

5.3  引導加載程序 80

5.3.1  引導加載程序的啟動 80

5.3.2  GRUB2配置 81

5.4  Systemd進程 83

5.4.1  Systemd進程簡介 83

5.4.2  Systemd進程的引導過程 85

5.4.3  Systemd進程管理 86

5.5  重啟和關閉系統 89

5.5.1  shutdown命令:關閉或

重啟系統 89

5.5.2  halt命令:關閉系統 90

5.5.3  reboot命令:重啟系統 90

5.5.4  init命令:改變運行級別 91

5.5.5  通過圖形界面關閉系統 91

5.6  常見問題的處理 92

5.6.1  進入Linux救援模式 92

5.6.2  GRUB被Windows覆蓋 94

5.6.3  重新分區後GRUB引導失敗 95

5.7  習題 96

第6章  用戶和用戶組管理 97

6.1  用戶管理概述 97

6.1.1  用戶賬號 97

6.1.2  用戶賬號文件:passwd和

shadow 99

6.1.3  用戶組 100

6.1.4  用戶組文件:group和

gshadow 103

6.2  普通用戶管理 104

6.2.1  添加用戶 104

6.2.2  更改用戶密碼 106

6.2.3  修改用戶信息 107

6.2.4  刪除用戶 107

6.2.5  禁用用戶 108

6.2.6  配置用戶的Shell環境 108

6.3  用戶組管理 111

6.3.1  添加用戶組 111

6.3.2  修改用戶組 111

6.3.3  刪除用戶組 112

6.4  用戶和用戶組的圖形化管理 113

6.4.1  查看用戶 113

6.4.2  添加用戶 114

6.4.3  修改用戶 115

6.4.4  刪除用戶 116

6.5  常見問題和常用命令 116

6.5.1  忘記root用戶密碼 116

6.5.2  誤刪用戶賬號 117

6.5.3  常用的用戶管理命令 118

6.6  常用的管理腳本 120

6.6.1  批量添加用戶 120

6.6.2  完整地刪除用戶賬號 121

6.7  習題 123

第7章  磁盤分區管理 124

7.1  磁盤分區簡介 124

7.1.1  Linux分區簡介 124

7.1.2  磁盤設備管理 125

7.2  使用Fdisk進行分區管理 126

7.2.1  Fdisk簡介 126

7.2.2  Fdisk交互模式 127

7.2.3  分區管理 128

7.3  使用Parted進行分區管理 132

7.3.1  Parted簡介 132

7.3.2  Parted交互模式 133

7.3.3  分區管理 134

7.4  LVM——邏輯捲管理 136

7.4.1  LVM簡介 136

7.4.2  物理捲管理 137

7.4.3  捲組管理 138

7.4.4  邏輯捲管理 140

7.5  常見問題的處理 141

7.5.1  添加新磁盤 141

7.5.2  刪除分區後系統無法啟動 144

7.5.3  誤刪Swap分區 144

7.6  習題 145

第8章  文件系統管理 146

8.1  文件系統簡介 146

8.1.1  Linux文件系統簡介 146

8.1.2  Linux支持的文件系統類型 147

8.1.3  Linux的默認安裝目錄 148

8.2  文件系統管理 149

8.2.1  創建文件系統 149

8.2.2  查看已掛載的文件系統 151

8.2.3  使用fstab文件自動掛載

文件系統 152

8.3  文件和目錄管理 153

8.3.1  查看文件和目錄屬性 153

8.3.2  文件類型 154

8.3.3  鏈接文件 156

8.3.4  查看文件內容 156

8.3.5  刪除文件和目錄 158

8.3.6  更改當前目錄 158

8.3.7  文件名通配符 159

8.3.8  查看目錄占用的空間大小 160

8.3.9  復制文件和目錄 161

8.3.10  移動文件和目錄 161

8.4  文件和目錄權限管理 162

8.4.1  Linux文件和目錄權限簡介 162

8.4.2  更改文件或目錄的所有者 163

8.4.3  更改文件或目錄的權限 163

8.4.4  設置文件和目錄的默認權限 164

8.5  常見問題和常用命令 165

8.5.1  無法卸載文件系統 166

8.5.2  修復受損的文件系統 166

8.5.3  修復文件系統超級塊 167

8.5.4  使用Windows分區 168

8.6  常用的管理腳本 169

8.6.1  自動掛載所有的Windows分區

的腳本 169

8.6.2  轉換目錄和文件名大小寫的

腳本 170

8.7  習題 171

第9章  軟件包管理 173

9.1  使用RPM軟件包 173

9.1.1  RPM簡介 173

9.1.2  RPM命令的使用方法 174

9.1.3  安裝RPM軟件包 175

9.1.4  查看RPM軟件包 176

9.1.5  升級軟件包 178

9.1.6  刪除軟件包 178

9.2  打包命令tar 179

9.2.1  tar命令簡介 179

9.2.2  打包文件 179

9.2.3  查看歸檔文件的內容 180

9.2.4  還原歸檔文件 180

9.2.5  在歸檔文件中追加新文件 181

9.2.6  壓縮歸檔文件 181

9.3  壓縮和解壓縮命令 182

9.3.1  gzip和gunzip命令 182

9.3.2  zip和unzip命令 183

9.3.3  bzip2和bunzip2命令 185

9.4  其他軟件安裝方式 186

9.4.1  源代碼安裝方式 186

9.4.2  源代碼安裝實例 187

9.4.3  .bin文件安裝方式 189

9.5  常見問題的處理 190

9.5.1  如何快速安裝RPM軟件包 190

9.5.2  如何安裝.src.rpm軟件包 191

9.5.3  查看程序由哪個RPM包

安裝 192

9.6  習題 192

第10章  進程管理 193

10.1  進程簡介 193

10.2  Linux進程管理 194

10.2.1  查看進程 194

10.2.2  啟動進程 196

10.2.3  終止進程 197

10.2.4  更改進程的優先級 198

10.2.5  進程掛起與恢復 199

10.3  定時任務 200

10.3.1  使用crontab命令設置

定時任務 200

10.3.2  使用at命令設置定時任務 201

10.4  常見問題的處理 202

10.4.1  如何殺死所有進程 202

10.4.2  定時任務不生效 203

10.5  習題 203

第11章  網絡管理 205

11.1  TCP/IP網絡 205

11.1.1  TCP/IP網絡的歷史 205

11.1.2  OSI網絡模型 206

11.1.3  TCP/IP網絡模型 206

11.2  以太網配置 208

11.2.1  添加以太網連接 208

11.2.2  更改以太網設備 209

11.2.3  更改DNS記錄 210

11.3  網絡配置文件 211

11.3.1  網絡設備配置文件 211

11.3.2  使用resolv.conf文件配置

DNS服務器 211

11.3.3  使用network文件配置

主機名 212

11.3.4  使用hosts文件配置主機名和

IP地址的映射關系 212

11.4  接入互聯網 212

11.4.1  有線連接 212

11.4.2  無線連接 213

11.5  常用的網絡命令 214

11.5.1  使用ifconfig命令管理

網絡接口 214

11.5.2  使用nmcli命令管理

網絡連接 216

11.5.3  使用hostname命令

查看主機名 219

11.5.4  使用route命令管理路由 219

11.5.5  使用ping命令檢測主機

是否激活 221

11.5.6  使用netstat命令查看

網絡信息 222

11.5.7  使用nslookup命令

進行解析 224

11.5.8  使用traceroute命令

跟蹤路由 225

11.5.9  使用telnet命令管理

遠程主機 225

11.6  常見問題的處理 226

11.6.1  如何在同一個網卡上綁定

多個IP地址 226

11.6.2  Linux網絡故障的處理步驟 228

11.7  常用的管理腳本 229

11.7.1  統計客戶端的網絡連接數 229

11.7.2  自動發送郵件的腳本 230

11.8  習題 231

第12章  系統監控 233

12.1  系統性能監控 233

12.1.1  性能分析準則 233

12.1.2  內存監控 235

12.1.3  CPU監控 236

12.1.4  磁盤監控 238

12.1.5  網絡監控 240

12.1.6  綜合監控命令——top 241

12.2  Rsyslog日誌 244

12.2.1  Rsyslog簡介 244

12.2.2  Rsyslog的配置 244

12.2.3  Rsyslog配置實例 246

12.2.4  清空日誌文件的內容 247

12.2.5  查看日誌 247

12.3  其他日誌 248

12.3.1  dmesg日誌——記錄內核日誌

信息 248

12.3.2  用戶登錄日誌 250

12.3.3  用戶操作記錄 250

12.3.4  應用日誌 251

12.4  常見問題的處理 252

12.4.1  內存泄漏 252

12.4.2  定期清理日誌文件 252

12.5  習題 253

第13章  Shell編程 254

13.1  Shell編程簡介 254

13.1.1  什麽是Shell腳本 254

13.1.2  編寫Shell腳本 255

13.2  條件測試 255

13.2.1  數值測試 255

13.2.2  字符串測試 256

13.2.3  文件狀態測試 257

13.2.4  條件測試的邏輯操作符 257

13.3  控制結構 258

13.3.1  if-then-else分支結構 258

13.3.2  case分支結構 259

13.3.3  for循環結構 260

13.3.4  expr命令計數器 261

13.3.5  while循環結構 262

13.3.6  until循環結構 263

13.4  腳本參數與交互 264

13.4.1  向腳本傳遞參數 264

13.4.2  用戶交互 265

13.4.3  特殊變量 266

13.5  常見問題的處理 267

13.5.1  如何屏蔽命令的輸出結果 267

13.5.2  如何把一條命令分成多行

編寫 267

13.6  習題 268

第14章  Linux系統安全 269

14.1  用戶賬號和密碼安全 269

14.1.1  刪除或禁用不必要的用戶 269

14.1.2  使用強壯的用戶密碼 270

14.1.3  設置合適的密碼策略 270

14.1.4  破解shadow密碼文件 271

14.1.5  禁用靜止用戶 272

14.1.6  保證只有一個root用戶 273

14.1.7  文件路徑中的“.”  273

14.1.8  主機信任關系——host.equiv

和.rhosts文件 274

14.2  網絡安全 275

14.2.1  ping探測 275

14.2.2  服務埠 276

14.2.3  拒絕攻擊 279

14.2.4  使用安全的網絡服務 281

14.2.5  增強Xinetd的安全 281

14.3  文件系統安全 281

14.3.1  全球可讀文件 282

14.3.2  全球可寫文件 282

14.3.3  特殊的文件權限——setuid和

setgid 283

14.3.4  沒有所有者的文件 285

14.3.5  設備文件 285

14.3.6  磁盤分區 285

14.3.7  設置GRUB密碼 286

14.3.8  限制su命令切換 287

14.3.9  使用合適的mount命令

選項 287

14.4  備份與恢復 288

14.4.1  使用tar命令進行備份 288

14.4.2  專用的備份恢復命令——

dump和restore 289

14.4.3  底層設備操作命令dd 292

14.4.4  備份的物理安全 292

14.5  日誌記錄 293

14.5.1  查看當前登錄的用戶 293

14.5.2  查看用戶的歷史登錄日誌 293

14.5.3  secure日誌中的安全信息 294

14.5.4  messages日誌中的安全

信息 295

14.5.5  cron日誌中的安全信息 295

14.5.6  history日誌中的安全信息 296

14.5.7  日誌文件的保存 296

14.6  漏洞掃描工具Nessus 297

14.6.1  如何獲得Nessus安裝包 297

14.6.2  安裝Nessus服務器 298

14.6.3  啟動和關閉Nessus 298

14.6.4  客戶端訪問Nessus 299

14.7  開源軟件OpenSSH 303

14.7.1  SSH和OpenSSH簡介 303

14.7.2  安裝OpenSSH 303

14.7.3  啟動和關閉OpenSSH 304

14.7.4  OpenSSH配置文件 305

14.7.5  OpenSSH服務器配置 305

14.7.6  OpenSSH客戶端配置 309

14.7.7  使用SSH遠程登錄 310

14.7.8  使用sftp命令進行文件傳輸 314

14.7.9  使用scp命令進行遠程

文件復制 315

14.7.10  在Windows客戶端上

使用SSH 317

14.8  常見問題的處理 319

14.8.1  Linux系統是否有病毒 319

14.8.2  系統文件損壞的解決辦法 320

14.9  習題 320

第3篇  網絡服務管理

第15章  Web服務器配置和管理 322

15.1  Web服務器簡介 322

15.1.1  Web服務的發展歷史和

工作原理 322

15.1.2  Apache簡介 323

15.1.3  Apache的模塊 323

15.2  Apache服務器的安裝 325

15.2.1  如何獲取Apache軟件 325

15.2.2  安裝Apache服務器軟件 326

15.2.3  啟動和關閉Apache 328

15.2.4  檢測Apache服務 329

15.2.5  讓Apache自動運行 329

15.3  Apache服務器的基本配置和維護 330

15.3.1  查看Apache的相關信息 330

15.3.2  httpd.conf配置文件簡介 331

15.3.3  配置文件的修改 334

15.3.4  符號鏈接和虛擬目錄 335

15.3.5  頁面重定向 336

15.3.6  Apache日誌文件 337

15.4  日誌分析 339

15.4.1  AWStats簡介 340

15.4.2  安裝AWStats日誌分析

程序 340

15.4.3  配置AWStats 342

15.4.4  使用AWStats分析日誌 343

15.5  Apache安全配置 343

15.5.1  訪問控制 343

15.5.2  用戶認證 346

15.5.3  分佈式配置文件.htaccess 348

15.6  虛擬主機 348

15.6.1  虛擬主機服務簡介 349

15.6.2  基於IP的虛擬主機服務 349

15.6.3  基於主機名的虛擬主機

服務 351

15.7  常見問題的處理 352

15.7.1  防止網站圖片盜鏈 352

15.7.2  忽略某些訪問日誌的記錄 353

15.7.3  解決Apache無法啟動的

問題 353

15.8  習題 353

第16章  動態Web服務器配置和

管理 355

16.1  動態網頁技術簡介 355

16.1.1  動態網頁技術的工作原理 355

16.1.2  實現動態網頁的常見技術 356

16.1.3  Tomcat簡介 356

16.2  Tomcat服務器的安裝 357

16.2.1  如何獲取JDK 357

16.2.2  安裝JDK 357

16.2.3  如何獲取Tomcat 358

16.2.4  安裝Tomcat 358

16.2.5  啟動和關閉Tomcat 359

16.2.6  檢測Tomcat服務 359

16.2.7  讓Tomcat自動運行 360

16.3  整合Apache和Tomcat 361

16.3.1  為什麽要整合Apache和

Tomcat 361

16.3.2  安裝mod_jk模塊 361

16.3.3  Apache和Tomcat的

後續配置 363

16.4  Apache和其他動態Web的整合 365

16.4.1  整合CGI 365

16.4.2  整合基於Perl的CGI 368

16.4.3  整合PHP 369

16.5  常見問題的處理 371

16.5.1  解決PHP模塊無法載入的

問題 371

16.5.2  如何壓縮PHP模塊的容量 372

16.6  習題 372

第17章  DNS服務器配置和管理 373

17.1  DNS簡介 373

17.1.1  DNS域名結構 373

17.1.2  DNS的工作原理 374

17.2  DNS服務器的安裝 376

17.2.1  如何獲得Bind安裝包 376

17.2.2  安裝Bind 376

17.2.3  啟動和關閉Bind 377

17.2.4  開機自動運行 378

17.3  Bind服務器配置 378

17.3.1  named.conf配置文件 378

17.3.2  根區域文件named.root 383

17.3.3  正向解析區域文件 385

17.3.4  反向解析區域文件 387

17.4  配置實例 387

17.4.1  網絡拓撲 388

17.4.2  配置named.conf 388

17.4.3  配置區域文件 390

17.4.4  測試結果 392

17.5  常見問題和常用命令 393

17.5.1  因TTL值缺失導致的錯誤 393

17.5.2  dig命令:顯示DNS解析結果

與配置信息 393

17.5.3  ping命令:解析域名 394

17.5.4  host命令:正向和反向

解析 394

17.5.5  named-checkconf命令:檢查

named.conf文件的內容 394

17.5.6  named-checkzone命令:檢查

區域文件的內容 395

17.6  習題 395

第18章  郵件服務器配置和管理 396

18.1  電子郵件簡介 396

18.1.1  電子郵件的傳輸過程 396

18.1.2  郵件的相關協議 397

18.1.3  Linux常用的郵件服務器

程序 398

18.2  安裝郵件服務器 399

18.2.1  安裝SASL 399

18.2.2  安裝Postfix 400

18.2.3  啟動和關閉郵件服務 403

18.2.4  saslauthd服務的自啟動

配置 404

18.2.5  Postfix服務的自啟動配置 405

18.3  Postfix配置 405

18.4  POP和IMAP的實現 407

18.4.1  安裝Dovecot 407

18.4.2  配置Dovecot 408

18.4.3  啟動和關閉Dovecot 409

18.4.4  Dovecot服務的自啟動

配置 410

18.5  電子郵件客戶端配置 410

18.6  習題 411

第19章  DHCP服務器配置和管理 412

19.1  DHCP簡介 412

19.2  DHCP服務器的安裝 413

19.2.1  如何獲得DHCP安裝包 414

19.2.2  安裝DHCP 414

19.2.3  啟動和關閉DHCP 415

19.2.4  設置DHCP服務開機

自動運行 416

19.3  DHCP服務器配置 417

19.3.1  dhcpd.conf配置文件 417

19.3.2  dhcpd.conf文件的參數 418

19.3.3  dhcpd.conf文件的選項 419

19.3.4  使用dhcpd.leases文件查看

已分配的IP地址 420

19.4  配置實例 421

19.4.1  網絡拓撲 421

19.4.2  配置步驟 422

19.5  DHCP客戶端配置 423

19.5.1  Linux客戶端配置 423

19.5.2  Windows客戶端配置 424

19.6  習題 425

第20章  代理服務器配置和管理 426

20.1  代理服務器簡介 426

20.2  代理服務器的安裝 427

20.2.1  如何獲得Squid安裝包 428

20.2.2  安裝Squid 428

20.2.3  啟動和關閉Squid 429

20.2.4  設置Squid服務開機

自動運行 430

20.3  Squid的配置 430

20.3.1  squid.conf配置文件 430

20.3.2  與配置文件相關的命令 434

20.3.3  配置透明代理 435

20.4  Squid安全 436

20.4.1  訪問控制列表 436

20.4.2  使用http_access選項控制

HTTP請求 437

20.4.3  身份認證 439

20.5  Squid日誌管理 441

20.5.1  access_log日誌 441

20.5.2  cache.log日誌 442

20.6  Squid客戶端配置 442

20.6.1  Linux客戶端配置 442

20.6.2  Windows客戶端配置 443

20.7  常見問題的處理 444

20.7.1  創建cache目錄時提示權限

不正確 445

20.7.2  啟動Squid時提示地址

已被占用 445

20.7.3  啟動Squid時提示DNS名稱

解析測試失敗 445

20.8  習題 446

第21章  NFS服務器配置和管理 447

21.1  NFS簡介 447

21.2  安裝和啟動NFS服務器 448

21.2.1  安裝NFS 448

21.2.2  啟動NFS 450

21.2.3  檢測NFS服務 450

21.2.4  開機自啟動NFS服務 451

21.3  NFS服務器端配置 452

21.3.1  exports配置文件 452

21.3.2  NFS權限控制 454

21.3.3  exportfs命令:輸出

共享目錄 455

21.4  NFS客戶端配置 457

21.4.1  安裝客戶端 457

21.4.2  查看共享目錄列表 458

21.4.3  創建掛載點並掛載

共享目錄 459

21.4.4  卸載NFS文件系統 461

21.4.5  開機自動掛載NFS

共享目錄 461

21.5  NFS配置實例 462

21.5.1  用戶需求 462

21.5.2  修改exports文件配置 462

21.5.3  在服務器端創建目錄 463

21.5.4  輸出共享目錄 463

21.5.5  人力部門客戶端的配置 464

21.6  使用Autofs按需掛載共享目錄 464

21.6.1  安裝Autofs 464

21.6.2  啟動Autofs服務 465

21.6.3  設置Autofs服務開機

自動啟動 465

21.6.4  修改Autofs配置文件 465

21.6.5  配置實例 466

21.7  常見問題的處理 466

21.7.1  無法卸載NFS共享目錄

並提示系統繁忙 467

21.7.2  掛載共享目錄失敗 467

21.7.3  NFS請求被掛起 468

21.8  習題 468

第22章  Samba服務器配置和管理 469

22.1  Samba簡介 469

22.2  Samba服務器的安裝 470

22.2.1  如何獲得Samba安裝包 470

22.2.2  安裝Samba 470

22.2.3  啟動和關閉Samba 471

22.2.4  開機自動運行Samba 472

22.3  Samba服務器的基本配置 473

22.3.1  smb.conf配置文件 473

22.3.2  全局選項 473

22.3.3  共享選項 476

22.3.4  配置文件的生效與驗證 477

22.3.5  Samba用戶管理 478

22.3.6  用戶映射 479

22.4  Samba安全設置 480

22.4.1  安全級別 480

22.4.2  用戶訪問控制 481

22.5  日誌設置 483

22.6  配置實例 485

22.6.1  應用案例 485

22.6.2  配置步驟 485

22.7  Linux客戶端配置 487

22.7.1  類似於FTP的客戶端程序

smbclient 487

22.7.2  mount掛載共享目錄 488

22.7.3  掛載Windows共享目錄 489

22.7.4  使用圖形界面訪問共享

資源 491

22.8  Windows客戶端配置 492

22.9  常見問題的處理 493

22.9.1  共享目錄無法寫入 493

22.9.2  Windows用戶不能在網絡中

瀏覽Samba服務器 493

22.10  習題 493

第23章  NAT服務器配置和管理 495

23.1  NAT概述 495

23.1.1  NAT簡介 495

23.1.2  NAT的工作原理 496

23.2  NAT的地址轉換方式 497

23.2.1  與NAT地址相關的概念 497

23.2.2  靜態地址轉換NAT 497

23.2.3  動態地址轉換NAT 498

23.2.4  網絡地址埠轉換NAT 499

23.3  使用Firewalld防火牆配置NAT 500

23.3.1  Firewalld命令行管理工具 501

23.3.2  Firewalld圖形管理工具 503

23.3.3  NAT配置 508

23.4  配置實例 509

23.4.1  應用案例 509

23.4.2  NAT服務器的配置步驟 509

23.5  NAT客戶端配置 511

23.5.1  Linux客戶端配置 511

23.5.2  Windows客戶端配置 512

23.6  習題 513

第24章  MySQL數據庫服務器配置和

管理 514

24.1  數據庫概述 514

24.1.1  數據庫技術簡介 514

24.1.2  MySQL簡介 515

24.1.3  常見的數據庫 516

24.2  MySQL數據庫服務器的安裝 517

24.2.1  如何獲得MySQL安裝包 517

24.2.2  安裝MySQL 518

24.2.3  啟動和關閉MySQL 521

24.2.4  開機自動運行MySQL服務 523

24.3  MySQL的基本配置 523

24.3.1  MySQL客戶端程序 524

24.3.2  MySQL配置文件 525

24.3.3  更改管理員密碼 527

24.3.4  MySQL服務器管理程序

mysqladmin 528

24.4  數據庫管理 529

24.4.1  查看數據庫 530

24.4.2  選擇數據庫 530

24.4.3  創建數據庫 530

24.4.4  刪除數據庫 531

24.5  數據表結構管理 532

24.5.1  數據表結構 532

24.5.2  字段類型 533

24.5.3  創建數據表 533

24.5.4  更改數據表 537

24.5.5  復制數據表 539

24.5.6  刪除數據表 539

24.6  數據管理 540

24.6.1  查詢數據 540

24.6.2  插入數據 541

24.6.3  更新數據 543

24.6.4  刪除數據 543

24.7  索引管理 544

24.7.1  創建索引 544

24.7.2  刪除索引 544

24.8  用戶和權限管理 544

24.8.1  MySQL權限控制原理 545

24.8.2  用戶管理 547

24.8.3  用戶授權 548

24.8.4  回收權限 550

24.9  MySQL的備份和恢復 550

24.9.1  使用mysqldump進行備份和

恢復 550

24.9.2  使用mysqlhotcopy進行備份和

恢復 552

24.9.3  使用SQL語句進行備份和

恢復 553

24.9.4  啟用二進制日誌 555

24.9.5  直接備份數據文件 555

24.10  MySQL圖形化管理工具 555

24.10.1  獲得phpMyAdmin安裝包 555

24.10.2  安裝phpMyAdmin 556

24.10.3  配置phpMyAdmin 556

24.10.4  登錄phpMyAdmin 557

24.10.5  數據庫管理 558

24.10.6  數據表管理 559

24.10.7  表記錄管理 561

24.10.8  用戶權限管理 563

24.11  常見問題的處理 565

24.11.1  phpMyAdmin出現“配置文件

現在需要絕密的短語密碼”

警告 565

24.11.2  查詢時出現Out of memory

錯誤 565

24.11.3  忘記root用戶密碼 565

24.12  習題 566

第25章  Webmin服務器配置和

管理 567

25.1  Webmin簡介 567

25.2  Webmin的安裝與使用 568

25.2.1  如何獲得Webmin安裝包 568

25.2.2  安裝Webmin 569

25.2.3  啟動和關閉Webmin 569

25.2.4  登錄Webmin 570

25.2.5  更改Webmin的語言和

主題 572

25.3  Webmin各功能模塊簡介 572

25.3.1  Webmin類型模塊 573

25.3.2  系統類型模塊 573

25.3.3  服務器類型模塊 574

25.3.4  網絡類型模塊 575

25.3.5  硬件類型模塊 576

25.3.6  群集類型模塊 577

25.3.7  Tools類型模塊 578

25.4  Webmin類型模塊 578

25.4.1  Webmin用戶管理 579

25.4.2  Webmin配置 580

25.5  系統類型模塊 581

25.5.1  定時任務 582

25.5.2  用戶與群組 583

25.5.3  Change Passwords模塊 584

25.5.4  磁盤和網絡文件系統 584

25.5.5  文件系統備份 585

25.6  服務器類型模塊 586

25.6.1  Apache 服務器 587

25.6.2  DHCP服務器 588

25.6.3  Postfix配置 589

25.6.4  Samba Windows 文件共享 589

25.6.5  Squid代理服務器 590

25.7  網絡類型模塊 590

25.7.1  網絡接口 590

25.7.2  路由和網關 592

25.7.3  NFS輸出 592

25.8  硬件類型模塊 593

25.8.1  GRUB開機加載程序 593

25.8.2  本地磁盤分區 594

27.8.3  系統時間 595

25.9  Tools類型模塊 596

25.10  習題 596

第26章  Oracle服務器配置和管理 598

26.1  Oracle Database 19c簡介 598

26.2  Oracle數據庫服務器的安裝 598

26.2.1  如何獲得Oracle安裝包 599

26.2.2  軟件和硬件要求 599

26.2.3  安裝前的配置 601

26.2.4  安裝Oracle Database 19c 603

26.2.5  配置網絡監聽程序 613

26.3  數據庫管理 617

26.3.1  創建數據庫 617

26.3.2  更改數據庫 627

26.3.3  刪除數據庫 630

26.4  Oracle服務管理 633

26.4.1  手工啟動和關閉

Oracle服務 633

26.4.2  開機自動啟動

Oracle數據庫服務 636

26.4.3  檢測Oracle數據庫的狀態 637

26.5  Oracle圖形化管理工具——OEM 638

26.5.1  登錄OEM 638

26.5.2  使用OEM監控

Oracle數據庫 640

26.6  常見問題的處理 641

26.6.1  如何獲得數據庫創建過程中的

詳細信息 642

26.6.2  訪問OEM出現“安全連接

失敗,使用了無效的安全證書”

錯誤 642

26.6.3  忘記sys用戶密碼 642

26.7  習題 643

附錄  Linux指令速查索引 644